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俗语有哪些

admin

赛龙舟:作为端午节更具标志性的活动之一,起源于楚国人因屈原投江而竞相划船寻找其身影的传说,如今已演变为兼具竞技性与观赏性的集体赛事,常见于南方多水地区,部分地区还会融入花式划法表演。

佩香囊:香囊内填充丁香、白芷、川芎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,外包丝布并绣以花纹,既有驱虫、避瘟、防病的实用功效,也是孩童襟头的精美装饰,寓意“避邪驱瘟”。

挂艾草菖蒲:端午节清晨,人们将艾草、菖蒲捆绑后悬挂于门楣或屋檐下。艾草象征“招百福”,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民间认为二者结合可“避邪驱疫”,同时艾草的特殊气味能有效驱赶蚊虫。

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俗语有哪些

饮雄黄酒:古人相信雄黄酒具有“杀百毒、辟百邪”的作用,传统做法是将雄黄研磨成粉倒入白酒中,少量饮用(现代因雄黄含砷等有毒成分,多改为涂抹于额头、手腕等部位),旨在预防蚊虫叮咬与疾病传播。

系五彩绳:用红、黄、蓝、绿、白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,象征五行力量的汇聚。长辈通常在端午清晨为孩子系于手腕、脚腕,寓意“辟邪攘灾”,部分地区的五彩绳需在节后之一场雨时剪断,象征带走晦气。

画额:流行于北方部分地区,用雄黄酒在儿童额头画“王”字(象征老虎的额纹),借助老虎“百兽之王”的寓意,驱除邪恶力量,保护孩童平安。

采药草:端午正值春夏之交,民间有“端午采药”的传统,认为此时草药药性最强。人们会采集艾草、菖蒲、薄荷等草药,用于 *** 香囊、泡茶或煎药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节令与健康的智慧。

射柳: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,源于“射柳祈雨”的信仰,后来演变为端午节的竞技活动——参与者站在固定距离外,用弓箭射断悬挂在高处的柳枝,射中者获胜,兼具娱乐性与祈福意义。

关于端午节的俗语

未食五月粽,寒衣勿入栊/被褥不甘松/破裘毋甘放:广泛流传于广东、上海宝山、山西等地区,意思是未到端午节吃粽子时,天气尚未真正转暖,不能将棉被、寒衣收起来;待吃过粽子后,才算进入稳定的夏季,可放心收纳御寒衣物。

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:北方经典谚语,对比清明与端午的习俗差异,强调端午插艾是驱邪避疫的重要环节,艾草的清香能净化空气,寓意“驱邪保平安”。

端午不戴艾,死去变妖怪:西北地区民间俗语,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戴艾的重要性,认为端午不佩戴艾草,会失去“避邪”的保护,招致不好的运气。

喝了雄黄酒,百病远远丢:山西等地流传的谚语,体现古人对雄黄酒的信任,认为饮用雄黄酒能驱除体内湿气、病菌,预防疾病,是端午“避疫”的关键习俗之一。

未吃端午粽,还要冻三冻:上海宝山的俗语,提醒人们端午前后天气仍有反复,即使过了端午,也可能出现寒冷天气,需注意保暖,不要过早换下厚衣服。

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:北京地区的俗语,指农历五月五前后,癞蛤蟆(蟾蜍)会躲起来,因为民间认为这一天是“五毒”(蝎子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出没的高峰期,它们会避开人类的活动,避免被“驱邪”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