赛龙舟是端午节更具标志性的活动之一,源于对屈原投江的纪念(楚国人竞相划船寻找屈原身影),后演变为集体划桨竞赛。活动分为请龙、祭龙神、游龙和收龙等环节,龙舟竞渡时锣鼓喧天、桨影翻飞,不仅充满竞技性与观赏性,更象征着团结协作、奋勇向前的精神。
2. 挂艾草与菖蒲
端午节当天,家家户户会将艾条、菖蒲捆绑成束,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。艾草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,能驱病防蚊、净化空气;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民间视为“驱邪利器”,二者结合寓意“避邪驱瘟、祈求平安”,是端午“卫生节”的重要体现。
3. 佩香囊
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饰物,多以棉布、丝绸为材质,内填充丁香、白芷、川芎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。传说香囊有“避邪驱瘟”之效,实际用途包括驱蚊避虫、提神醒脑,同时也是襟头的精美装饰,尤其受儿童喜爱。
4. 饮雄黄酒
古人认为雄黄酒“杀百毒、辟百邪”,可驱蛇虫、解疫病。传统做法是将雄黄研磨成粉,加入白酒中浸泡,饮用或涂抹于小儿额头(画“王”字,象征猛虎镇邪)、耳鼻、肚脐等部位。现代因雄黄含毒性,多外用而非直接饮用。
5. 画额
画额是端午节针对儿童的特色习俗,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“王”字(形似猛虎额纹),寓意“借虎镇邪、驱避毒虫”。部分地区也会涂抹于鼻耳、手足心,旨在保护儿童免受夏季疫病与蚊虫叮咬。
6. 拴五色丝线
用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绳索,系于手腕、脚腕,象征五方五行(青对应东方木、红对应南方火、白对应西方金、黑对应北方水、黄对应中央土)的吉祥力量。传说五色丝线能“避蛇蝎、攘灾异”,端午后的之一个雨天将其扔进雨中,寓意“带走邪祟、迎来好运”。
7. 放纸鸢(放殃)
南方部分地区端午节有放纸鸢(风筝)的习俗,称为“放殃”。纸鸢多为儿童玩具,放飞时寓意“放走晦气、祈求平安”。有些地方会在纸鸢上写上心愿或祝福,随风飘向远方,象征心愿达成。
8. 打马球/射柳
北方游牧民族传入的传统竞技活动,多见于北方地区。打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击球,射柳则是将柳枝插在地上,用弓箭射断柳枝(需保持柳枝直立),二者均强调技巧与力量,是端午节期间富有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。
9. 采药/制凉茶
民间认为端午阳气旺盛,是草木药性最强的时候,因此有“端午采药”的习俗。人们会采集艾草、菖蒲、薄荷、藿香等草药,制成凉茶或药材,用于夏季防暑、驱疫,体现了“顺应天时、预防疾病”的传统养生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