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并非必须吃粽子,但吃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
端午节的核心习俗包括吃粽子、挂艾草、赛龙舟、佩香囊等,其中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流传——相传屈原投江后,百姓为防止鱼虾啃食其身体,将糯米与馅料包裹在粽叶中投入江中,逐渐演变为固定习俗。但从现代视角看,习俗的选择更注重文化传承与个人意愿,若实在不喜欢吃粽子,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参与节日(如挂艾草、佩香囊等)。粽子作为端午“符号性”食物,仍是多数家庭餐桌上的“主角”。
端午节除了粽子,各地还有丰富的特色食物
五黄:江浙一带的端午“标配”,指黄瓜、黄鱼、黄鳝、咸鸭蛋、雄黄酒。其中,黄鳝在端午前后最为肥美,民间有“端午黄鳝赛人参”的说法;咸鸭蛋腌制后蛋黄流油,与黄瓜、黄鱼搭配,清爽鲜香。
打糕:吉林延边的传统美食,将艾蒿与糯米饭放入独木槽中,用长柄木棰反复捶打而成,口感清香弹牙,带有艾蒿的特殊香气,是朝鲜族端午的特色。
绿豆糕:湖北武汉、南京等地的端午“消暑神器”,由绿豆煮熟晒干磨粉,加入糖、香油蒸制而成,入口绵软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与粽子同为端午“黄金组合”。
煎堆:福建闽南、台南等地的端午“补天”小吃,用糯米、白糖、芝麻煎制成金黄圆球,传说能“补”住端午期间的雨水漏洞,口感薄脆清香,寓意“金银满屋”。
大蒜蛋:浙江、河南等地的传统吃法,将大蒜与鸡蛋一起煮食(部分地区加艾叶),认为大蒜能驱除“五毒”,有益身体健康,尤其适合小孩食用,寓意夏天不拉肚子。
面扇子:甘肃一带的端午食俗,用发面蒸制而成,呈扇形(通常5层),每层撒上胡椒粉并捏出花纹,染上颜色,造型美观,由古代制扇、赠扇风俗演变而来,象征驱邪避灾。
臊子面:陕西关中的端午特色面食,以岐山臊子面最为有名,面条细长均匀,臊子(猪肉、蔬菜等炒制而成)鲜香,面汤油光红润,口感柔韧滑爽,是当地端午家庭聚餐的“主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