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可以吃什么 中秋节的古诗一览

admin

田螺:广东、广西等地中秋特色,此时田螺腹内无小螺,肉质肥美,民间认为“啃螺蛳”能“明目”,是中秋夜常见的下酒小菜。

芋头:江浙、福建、台湾等地必备,象征“辟邪消灾”“好运连连”(芋头发音与“运来”相近)。做法多样,江浙多煮糖芋头,福建用槟榔芋烧鸭,台湾则以烤芋头为特色。

鸭子:云南仫佬族、四川、福建等地传统,云南杀鸭子纪念反抗侵略的卖糖佬一家;四川烟熏鸭子肥瘦适宜、烟香浓郁;福建槟榔芋烧鸭,鸭肉与芋头软糯交融。

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可以吃什么 中秋节的古诗一览

大闸蟹:江浙沪等地中秋“蟹宴”,此时蟹膏肥美、肉质细嫩,搭配黄酒,是江南地区中秋的经典美味。

藕盒子:江浙特色,“藕断丝连”的造型象征团圆,将藕切片夹入肉馅或文蛤馅,煎至金黄,外酥里嫩,是中秋家宴的热门菜品。

桂花美食:上海桂花蜜酒、南京桂花鸭、浙江桂花糕,桂花象征富贵吉祥,中秋喝桂花蜜酒、吃桂花鸭或桂花糕,寓意“阖家甜甜蜜蜜”“欢聚一堂”。

石榴:中秋成熟,红似玛瑙、白若水晶,象征“长寿、团圆、吉祥”,是各地中秋桌上的常见供品或水果。

南瓜:江南地区中秋吃“老南瓜烧糯米饭”,南瓜富含膳食纤维,能增强饱腹感,寓意“丰收”“团圆”。

糍粑:起源于春秋战国,象征“团结幸福”,江浙、湖南等地中秋舂糍粑,吃糍粑赏月,喻示家庭和睦、生活圆满。

菱角:中秋时节上市,给小孩吃菱角寓意“聪明伶俐”,做法有煮菱角、炒菱角,清甜爽口。

中秋节经典古诗一览

《望月怀远》(唐·张九龄):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” 开篇以“海上生明月”勾勒宏大意境,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,意境雄浑而又深情绵邈。
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(宋·苏轼)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 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,以月起兴,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与思考,既有对弟弟苏辙的思念,也有对人生的豁达感悟,展现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。

《十五夜望月》(唐·王建):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” 以“月明人尽望”写中秋夜众人望月的普遍场景,“秋思落谁家”以疑问收尾,将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,引发读者共鸣。

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(唐·白居易):“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园边。今年八月十五夜,湓浦沙头水馆前。” 通过今昔对比,昔日曲江宴饮的繁华与今年湓浦独处的凄凉形成反差,抒发了被贬后的孤独与对往昔的怀念。

《阳关曲·中秋作》(宋·苏轼):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。” 写中秋夜与弟弟苏辙相聚的难得,感叹时光易逝、聚少离多,以平淡的语言传递出深厚的亲情,充满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

《中秋月》(宋·苏轼):“暮云收尽溢清寒,银汉无声转玉盘。” 描绘中秋夜的清寒景象与皎洁明月,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”再次强调相聚的珍贵,情感真挚动人。

《中秋》(唐·司空图):“此夜若无月,一年虚过秋。” 直白地表达中秋月的重要性,没有月的中秋,如同失去灵魂的节日,突出了月亮在中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。

《中秋月》(唐·齐已):“空碧无云露湿衣,众星光外涌清规。” 写中秋夜天空澄澈、明月如盘的景象,“清规”喻指月亮,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皎洁与圆润,营造出宁静而神圣的氛围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