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其最广泛流传的起源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、政治家屈原。屈原(约公元前339年—约公元前278年),名平,字原,出身楚国贵族,曾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主张“美政”(对内举贤任能、修明法度,对外联齐抗秦)。因遭贵族排挤毁谤,先后两次被流放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屈原目睹国破家亡,悲愤交加,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,以生命践行了对祖国的忠诚。百姓们为缅怀这位爱国志士,纷纷划船前往汨罗江打捞其遗体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,以防鱼虾啃食其身体。这些行为逐渐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、吃粽子等核心习俗。
端午节的主要食俗
粽子:端午节的“灵魂美食”
粽子是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食物,古称“角黍”(用菰叶包裹黍米成牛角状)或“筒粽”(用竹筒装米烧煮)。早期粽子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,后来逐渐成为节日必备美食。其口味因地域差异分为南北两大派系:北方以甜粽为主,常见馅料有红枣、蜜饯,蘸白糖食用;南方则以咸粽为主,馅料更为丰富,包括五花肉、咸蛋黄、豆沙、香菇等,口感层次分明。部分地区还有特色粽子,如四川的麻辣粽、福建的烧肉粽、嘉兴的肉粽等。
“五黄”:江浙地区的端午“时令盛宴”
江浙一带有端午食“五黄”的传统,“五黄”指黄鳝、黄鱼、黄瓜、咸蛋黄和雄黄酒(部分地区用普通黄酒替代)。端午前后是黄鳝、黄鱼的生长旺季,肉质肥美;黄瓜清爽解渴;咸蛋黄咸香可口;雄黄酒则有“驱邪解毒”的寓意。民间认为,食用“五黄”可避“五毒”(蝎子、蜈蚣、毒蛇、蛤蟆、壁虎),保佑家人平安健康。
打糕:吉林延边的端午特色
打糕是吉林延边朝鲜族的传统端午美食, *** 过程极具仪式感:将艾蒿与糯米饭混合放入石臼,用长柄木槌反复捶打,直至米粒粘连成团。打糕口感细腻、筋道,通常蘸黄豆粉或白糖食用,带有艾蒿的清香,是延边地区端午节的标志性食物。
煎堆:“补天”的传统美食
煎堆(又称炸麻薯、麻团)流行于福建晋江、台南等地,是端午节的特色小吃。其 *** *** 是将面粉、米粉或番薯粉调成浓糊状,加入糖、芝麻等馅料,下油锅煎成圆饼状。民间传说,古时闽南一带端午时阴雨连绵,认为是“天公穿了洞”,吃煎堆可将天“补”好,寓意消除灾祸、祈求平安。
绿豆糕:消暑的端午甜点
绿豆糕是江南地区端午节的经典甜点,以绿豆为主要原料,经蒸制、研磨、压制而成。北方绿豆糕通常不加油脂,口感松软;南方绿豆糕则加入适量油脂,口感细腻、香甜。绿豆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适合端午期间食用,可缓解夏季的燥热与湿热。
其他食俗
部分地区还有吃鸭子(南方,滋补求平安)、吃梅子(江浙,酸甜开胃)、酿苦瓜(广西玉林,清热解毒)等食俗,丰富了端午节的饮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