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“三月三”是中国多个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,主要包括壮族、侗族、苗族、布依族、黎族、畲族、彝族、仡佬族、白族等。其中,壮族“三月三”更具代表性,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,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(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放假2天)。
不同民族“三月三”的起源与纪念对象
1. 壮族:纪念歌仙刘三姐,融合农耕与爱情
壮族“三月三”又称“歌圩节”“窝埠坡”(意为到田间唱歌),最初是壮族先民在春耕前举行的歌圩活动,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寻找伴侣,逐渐演变为以“歌仙刘三姐”为核心的爱情节日。传说刘三姐用山歌揭露财主恶行,被财主迫害后骑鲤鱼升天,人们为纪念她在三月三举行歌会,传承至今。部分壮族地区(如武鸣)的“三月三”也保留着祭祖扫墓的习俗,感恩祖先、祈求平安。
2. 侗族:纪念农耕起源,提醒春耕忙碌
侗族“三月三”又称“花炮节”,源于古代农耕智慧。传说某年桐树未开花,侗族人误了农时,次年便在三月三吹芦笙、唱山歌,提醒大家及时播种。节日活动包括抢花炮(象征幸福吉祥)、斗牛(展示力量)、踩堂(祭祀祖先),旨在凝聚族群力量,迎接春耕生产。
3. 苗族:情歌节与祭祖团圆
苗族“三月三”又称“情歌节”,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日子。节日期间,各村寨青年身着盛装聚集,通过对歌交流情感。这也是苗族祭祖团圆的节日,外出的村民和出嫁的女子会返回家乡,与亲人共度佳节,传承家族文化。
4. 布依族:祭祀地蚕与祈求丰收
布依族“三月三”又称“地蚕会”,源于古代农耕灾害传说。上古时,山王神放虫害毁坏庄稼,村民在三月三集体祭祀“天神地蚕”,用糯米饭、腊肉等供品迷住地蚕、封住其嘴,祈求禾苗免遭侵害。如今,布依族“三月三”仍保留着祭祀、吃五色糯米饭(象征吉祥)、对歌等习俗,部分地区也有扫墓、赛歌等活动。
5. 黎族:谈爱日与民族融合
黎族“三月三”是青年男女的“谈爱日”,又称“孚念孚”(意为爱情)。节日期间,各地黎族青年汇集到一起,载歌载舞、互诉情愫,同时也是黎族同胞祭祀祖先、感恩自然的节日,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。
6. 畲族:纪念始祖与驱邪祈福
畲族“三月三”又称“乌饭节”,源于对始祖的纪念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官府追杀,族人用乌稔树叶汁浸糯米做饭,帮助他度过难关。后来,畲族人在三月三 *** 乌饭(象征驱邪避凶),祭祀始祖雷万兴,同时举行对歌盘歌活动,传承民族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