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秋仪式:周代起,天子率三公九卿到西郊迎秋,举行祭祀蓐收(秋神)的仪式,汉代延续此俗,且有天子入圃射牲、以荐宗庙的“躯刘”之礼,象征秋来扬武。唐代则在西郊祀五帝。宋代有“梧桐报秋”习俗——将盆栽梧桐移入殿内,立秋时辰一到,太史官高奏“秋来了”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寓报秋之意。
贴秋膘:源于“苦夏”(夏季食欲不振、体重减轻),立秋当天以悬秤称人,与立夏时对比。若体重减少,需吃炖肉、烤肉、红烧肉等肉食“以肉贴膘”,补充夏季流失的营养,尤其在北方盛行。
咬秋/啃秋:立秋当天吃西瓜、香瓜或茄脯,寓意“咬住”酷夏、迎接秋爽。清代《津门杂记》记载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”,南方部分地区还有围坐吃瓜的习俗,传递丰收的喜悦。
晒秋: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地的传统农俗,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晾晒玉米、辣椒、大豆等农作物,形成“晒秋”景观(如江西婺源篁岭古村),既是丰收的展示,也成为特色旅游项目。
饮秋水/吃立秋水:立秋前一天,将清水倒入容器,加入7颗或14颗红豆,放在太阳下晾晒。立秋当日中午,全家人饮用此水,寓意消除暑湿、预防秋季痢疾。部分地区还会准备冰瓜、蒸茄脯、煎香薷饮(由香薷、白扁豆、厚朴组成,可消暑湿),合家共饮。
其他习俗:民间有“摸秋”——鼓励孩子去别人地里摘瓜果,送给嫂子或姐姐,以求人丁兴旺;还有戴楸叶(剪成花样戴在头上)、簪石楠红叶(插鬓边)、以秋水吞食小赤豆(面朝西,据说可避痢疾)等风俗。
立秋后天气热的持续时间
总体规律:立秋并不等于气象学上的“入秋”(需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≤22℃),此时仍处于三伏天(中伏或末伏),天气依然炎热。秋老虎(立秋后短期回热)是常见现象,一般持续715天,部分年份可达1个月,气温可能再次升至30℃以上,甚至出现35℃以上的高温。
地域差异:北方地区(如东北、西北)受大陆性气候影响,冷空气活动频繁,立秋后1520天(约8月底至9月初)早晚温差明显增大,天气逐渐转凉;南方地区(如华南、江南)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,热量不易散发,炎热天气可能持续到9月甚至10月,其中重庆、武汉等城市“秋老虎”更强,可能延续20天以上。
2025年特殊情况:今年为“晚立秋”(8月7日13:51,农历闰六月十四)+“母秋”(农历月份为偶数),民间有“晚立秋热死牛”“母秋凶”的说法,预示高温消退较慢。预计8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710天3840℃的高温,但整体强度弱于2022年和2024年,9月中旬后大范围高温将显著减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