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(当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”——“揪敛”意为万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收敛,标志着夏去秋来,自然界的生物开始进入储备能量的阶段。从文字构造看,“秋”由“禾”与“火”组成,本义即禾谷成熟,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节点,意味着辛苦一年的耕作即将迎来收获。
立秋节气的特点
1. 气候特征:暑热未消,渐趋转凉
立秋虽为秋季起点,但并不意味着酷热立即消退。此时仍处于“三伏天”的中后期(尤其是“末伏”),民间有“秋后一伏热死人”的说法,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高温天气。随着偏北风逐渐取代偏南风,昼夜温差开始加大(白天仍有暑热,夜间转凉),天气整体呈现“由热转凉”的趋势。立秋后每降一次雨,气温往往会明显下降,故有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谚语。
2. 物候变化:自然界的“秋信号”
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,精准捕捉了季节转换的细节:
一候凉风至:刮风时不再是暑天的燥热热风,而是带着丝丝凉意的偏北风,人们能明显感受到体感温度的变化;
二候白露生:昼夜温差增大,清晨时分,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植物叶片、地面等物体上凝结成细小的露珠,呈现“白露生”的景象;
三候寒蝉鸣:蝉类感受到秋意,鸣叫频率增加且声音更为凄切,成为秋天来临的典型信号。
3. 农事意义:丰收的前奏
立秋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转折点。中部地区早稻进入收割期,晚稻开始移栽;大豆结荚、玉米抽雄吐丝、棉花结铃,各类秋季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,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达到峰值,农谚“立秋三场雨,秕稻变成米”“立秋雨淋淋,遍地是黄金”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。“晒秋”成为山区农村的特色习俗——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晾晒辣椒、玉米、皇菊等农作物,既便于保存,也成为乡村丰收的独特风景。
4. 文化民俗:丰收与祈福的仪式感
立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诸多民俗围绕“丰收”与“祈福”展开:
迎秋:周代天子率百官到西郊迎秋,祭祀秋神;宋代宫廷将盆栽梧桐移入殿内,待“秋来”时辰一到,梧桐落叶以寓报秋;
贴秋膘:夏季人们因“苦夏”(食欲不振、体重减轻),立秋时会通过吃炖肉、烤肉等肉食“以肉贴膘”,补充夏季流失的营养;
咬秋:吃西瓜或香瓜,寓意“咬住”秋天,避免腹泻,同时表达对丰收的喜悦;
晒秋:将农作物晾晒于阳光下,既是保存方式,也成为传统农俗景观(如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的晒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