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,每年公历2月18日至20日(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)交节。其名称源于气温回升、冰雪融化、降水逐渐增多的气候特征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,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”冬季的严寒逐渐褪去,东风送暖,大地从“冬藏”转向“春生”:冰雪消融,江河解冻,空气湿度增加,降水形式从冬季的雪转为春季的雨(但仍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)。对农业生产而言,雨水是“可耕之候”——南方地区土壤开始松软,需翻耕农田、准备春种;北方地区虽仍有春旱,但春雨对越冬作物(如冬小麦)的返青至关重要,故有“春雨贵如油”的农谚。雨水时节的气候变化仍较大,“倒春寒”现象时有发生,需注意保暖防寒。
雨水节气的风俗
回娘屋: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传统习俗。雨水当天,出嫁的女儿需带上精心准备的礼物(如罐罐肉、藤椅等)回娘家拜望父母。已生育的妇女带罐罐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;久不怀孕的妇女,母亲会为其缝制红裤子贴身穿着,寓意早日怀孕。新婚女婿则送岳父母缠有红带的藤椅,表达对岳父母养育妻子的感谢,岳父母回赠雨伞,祝愿女婿出门奔波时“遮风挡雨”。
拉保保(撞拜寄):主要盛行于四川地区,是一种“认干亲”的习俗。旧时人们担心孩子难以养活,会在雨水当天带孩子到路边,拦住之一个经过的行人(无论男女老幼),让孩子磕头拜寄,认对方为干爹或干妈,寓意“雨露滋润易生长”,借助集体力量守护孩子健康长大。如今,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亲友间联络感情的方式。
占稻色:源于宋代江南地区的农事习俗,通过爆炒糯谷米花预测当年稻谷收成。具体做法是将糯谷放入锅中炒至爆开,根据米花的数量、大小判断收成——米花越多、越大,预示丰收;反之则可能欠收。这一习俗反映了农民对“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”的期盼。
闹社火与舞龙舞狮:雨水前后,年味尚未散尽,部分地区会举行舞龙舞狮、采莲船等社火活动。舞龙的数量和玩法多样(如“二龙戏珠”),寓意“龙腾盛世、福泽四方”;舞狮则通过跳跃、翻滚的动作,象征“驱邪避灾、吉祥如意”。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,更体现了人们对“生机与活力”的追求,顺应了雨水“万物复苏”的节气特点。
赏杏花与“卖杏花”:雨水时节,江南地区“杏花春雨”的景象独具诗意。古时,街头常有卖花人吆喝“卖杏花”,《梦粱录》载:“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,歌叫于市,买者纷然”;陆游《临安春雨初霁》中的“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”更是成为经典。赏杏花、买杏花成为江南人民的生活雅趣,体现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