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,每年公历2月18日至20日交节,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进入雨水节气。此时气温回升、冰雪融化、降水增多,标志着冬季干冷天气基本结束,春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逐渐显现,是农耕生产从“冬藏”转向“春生”的关键过渡阶段。
雨水节气的忌讳
1. 淋春雨
雨水时节虽气温回升,但仍乍暖还寒,且降水增多。此时人体皮肤腠理尚未完全适应季节变化,淋雨易导致寒邪入侵,引发感冒、关节酸痛等问题。尤其年老体弱者,更应注意避雨保暖。
2. 早脱衣
“春捂秋冻”是春季养生的重要原则。雨水节气早晚温差大,若过早脱去棉衣,易受冷空气 *** ,导致体温骤降,诱发感冒、支气管炎等疾病。建议遵循“下厚上薄”的穿衣原则,重点保护腹部、背部和足部。
3. 露腿脚
雨水节气湿气渐重,足部是人体经络的汇聚之处,若露腿脚易使湿寒之气侵入体内,引发关节疼痛、腹泻等不适。需注意腿部保暖,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潮湿环境中。
4. 忌无雨(民间传统忌讳)
古时民间认为“雨水不落,下秧无着”,雨水节气降雨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。若此时无雨,预示春季干旱,可能影响春耕播种和作物返青,进而降低收成。雨水节气下雨被视为丰收的好兆头。
5. 忌用冷水洗漱
雨水时节湿寒较重,冷水易导致湿邪内侵,尤其年老体弱者,用冷水洗漱可能引发关节肿痛、头痛等症状。洗头后需及时吹干头发,避免湿气聚积体内。
6. 忌频繁同房
传统认为雨水时节湿寒较重,频繁同房易损伤肾阳,尤其体质较弱者,可能出现腰膝酸软、头晕、乏力等症状。建议适度节制,注意保暖。
7. 忌乱吃东西
雨水节气空气潮湿,温度回升,病毒细菌易滋生。此时若食用过期、变质或不洁食物,易引发肠胃不适、食物中毒等问题。需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,避免食用油腻、辛辣、生冷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