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夏至的气候特点有哪些

admin

“夏至三庚入伏”是我国传统的三伏天起始计算规则,核心逻辑是通过干支纪日法确定“庚日”,并结合夏至、立秋节气划分初伏、中伏、末伏。具体步骤如下:

1. 庚日的定义: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“庚”字的日子(天干顺序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庚为第7位)。由于干支纪日每60天循环一次,庚日每隔10天出现一次(如庚午日之后10天为庚辰日)。

2. 初伏起始:从夏至当日开始,向后数第3个庚日为初伏之一天(初伏固定持续10天)。例如,若夏至日是6月21日(非庚日),后续之一个庚日为6月30日(庚午日),第二个为7月10日(庚辰日),第三个为7月20日(庚戌日),则7月20日为初伏起始日。

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夏至的气候特点有哪些

3. 中伏起始与时长: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为中伏之一天。中伏时长取决于立秋节气与庚日的位置关系——若立秋日未到夏至后第5个庚日,则中伏持续10天;若立秋日已过或刚好是夏至后第5个庚日,则中伏持续20天(即“夏至四庚中伏起,立秋一庚末伏到”)。

4. 末伏起始:立秋后之一个庚日为末伏之一天(末伏固定持续10天)。末伏结束后,三伏天正式结束。

二、夏至的气候特点
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白昼最长、太阳高度更高的节气(北半球),标志着盛夏的开始,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:

1. 昼长夜短,太阳辐射最强:夏至日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峰值(如北京白昼约15小时),正午太阳高度更高(如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约73.5°)。此时太阳辐射强度大,地面吸收的热量远超过散发的热量,为后续气温升高奠定基础。

2. 气温高升,“夏至不过不热”:虽然夏至日并非全年最热的时候,但此后一段时间内,地表热量持续积累(近地层空气温度仍在上升),气温逐步攀升至全年更高。“不过夏至不热”正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,长江中下游、华南等地区常出现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。

3. 雨热共季,梅雨与雷阵雨并存:夏至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高湿的雨热同期阶段。长江中下游、江淮流域仍处于梅雨季节,易出现持续性强降水(甚至暴雨),导致洪涝灾害;而华北、东北等地则受夏季风影响,午后空气对流旺盛,多雷阵雨(特点是“来得快、去得快、范围小”,民间有“夏雨隔田坎”的说法)。

4. 自然物候变化明显:夏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”(鹿的角朝前生,属阳,夏至后阴气渐生,鹿角开始脱落)、“二候蝉始鸣”(雄蝉因感阴气萌动而鼓翼鸣叫)、“三候半夏生”(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,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,故得名)。这些物候现象反映了此时阴阳交替、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