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十花甲子,又称“六十甲子”,是中国古代通过天干与地支循环组合而成的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的时间体系。其核心是将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与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按固定顺序一对一配对,从“甲子”开始,依次为“乙丑”“丙寅”……直至“癸亥”,共形成60个不重复的组合,为一个完整周期。因天干与地支的组合错综复杂,故得名“花甲子”;又因周期为60年,常用来指代60岁,如“花甲之年”。
二、六十花甲子的起源与发展
关于六十花甲子的起源,传统说法认为由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挠氏发明,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工具之一。考古证据显示,商朝后期(约公元前13世纪)的甲骨文中已出现完整的六十甲子序列,说明当时已用其纪日;春秋时期(公元前720年)的“日食”记录,进一步证实了干支纪日的连续性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(公元54年),干支纪年开始正式推广,此后逐渐成为官方历法的核心组成部分,沿用至今。
三、六十花甲子的核心功能
1. 纪年:以60年为一个完整周期,循环记录年份。例如,1984年为甲子年,2044年将再次迎来甲子年。
2. 纪月:每5年为一个周期,通过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标记月份。如甲子年正月为“丙寅月”,依次类推。
3. 纪日:以60天为一个周期,记录每日。如2025年9月13日为“癸卯日”,明日则为“甲辰日”。
4. 纪时:每5天为一个周期,用天干与地支标记时辰(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)。如子时(23:001:00)对应“甲子时”,丑时(1:003:00)对应“乙丑时”。
四、六十花甲子的文化与延伸内涵
1. 年龄称谓:“花甲之年”特指60岁,源于干支纪年的60年周期。古代文献如《唐诗纪事》中有“手挼六十花甲子,循环落落如弄珠”的记载,形象描述了时间的循环。
2. 道家星宿信仰:道家将六十花甲子与六十位星宿神关联,认为每个甲子日由一位星宿神值日,负责记录人间善恶、司掌本命祸福。这种信仰体现了古人对天人感应的理解。
3. 纳音五行:每组干支对应一种“纳音五行”(如甲子乙丑为“海中金”、丙寅丁卯为“炉中火”),古人用其推测个人命运、事物属性。纳音五行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虽未被现代科学证实,但仍广泛应用于风水、占卜等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