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夏至三庚入伏”是我国古代通过干支纪日法确定三伏天(一年中最热时段)起始日期的传统规则。其中,“三庚”指从夏至当日开始,往后推算第三个带有“庚”字的庚日(天干地支纪日法中,每10天循环出现一个庚日,如庚午日、庚辰日等)。
具体来说,入伏流程为:① 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之一天(持续10天);② 第4个庚日为中伏之一天(中伏天数取决于夏至到立秋之间的庚日数量,若有4个庚日则中伏10天,若有5个则中伏20天);③ 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之一天(持续10天)。
例如,2025年夏至为6月21日,往后推算第三个庚日为7月20日(庚寅日),即为当年初伏起始日。这一规则的原理与“伏”的含义相关——“伏”指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,而庚属金,金怕火(夏至后阳气旺盛),故以庚日为入伏标志,反映夏季阳气鼎盛、阴气潜伏的气候特点。
“冬至逢壬数九”:数九寒天的传统起始规则
“冬至逢壬数九”是我国民间计算数九寒天(一年中最冷时段)的传统 *** 。其中,“逢壬”指从冬至当日开始,寻找之一个带有“壬”字的壬日(天干地支纪日法中,壬属水,主寒冷),作为“一九”的之一天。
传统规则中,数九以“九”为单位,每9天为一个“九”,依次为一九、二九……九九,共81天。其中,三九、四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(如“三九四九冰上走”的民谚)。
需说明的是,现代民间多简化为从冬至当日直接数九(而非严格从壬日开始),但传统规则强调“壬日”与冬季寒冷的关联——壬为纯阳之水,冬至阴盛极而衰,壬水出现象征阴气开始衰退,寒冷即将达到峰值。例如,2023年冬至为12月22日(甲寅日),之一个壬日为12月30日(壬戌日),即为当年一九起始日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