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至短冬至至长是什么意思 夏至过后一天比一天短几分钟

admin

“夏至至长,冬至至短”是中国民间对二十四节气中夏至与冬至昼夜长短特征的通俗,核心是揭示北半球一年中昼夜时长的极值规律。

夏至至长:“至”意为“极致”,夏至(通常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)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。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各地太阳升起时间最早、落下时间最晚,例如北京夏至日白昼可达约15小时,哈尔滨等高纬度地区白昼甚至超过16小时。

冬至至短:冬至(通常在每年12月21日或22日)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。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各地太阳升起时间最晚、落下时间最早,例如北京冬至日白昼仅约9小时,哈尔滨白昼则不足9小时。

夏至至短冬至至长是什么意思 夏至过后一天比一天短几分钟

这一规律的本质是地球公转轨道与自转轴倾斜(23.5°)共同作用的结果:夏至时北半球倾向太阳的程度更大,获得的日照时间最长;冬至时北半球倾向太阳的程度最小,获得的日照时间最短。

夏至过后白天变短的具体速度

夏至过后,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,北半球的白天会持续、缓慢变短,但变短的幅度并非固定,而是受纬度、地球公转速度等因素影响:

平均变短幅度:在北半球大部分中纬度地区(如北京、上海、西安),夏至后白天每天约缩短12分钟。例如北京夏至日白昼约15小时,到7月中旬(夏至后约25天)白昼会缩短至约14小时,累计减少约1小时。

变短速度的变化: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,夏至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(距离太阳最远),公转速度较慢(约29.3千米/秒),因此夏至后白天变短的过程较为平缓;而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(距离太阳最近),公转速度较快(约30.3千米/秒),冬至后白天变长的过程则相对迅速。

纬度差异:高纬度地区(如哈尔滨、长春)的昼夜变化幅度更大,夏至后白天变短的幅度也更明显(每天约缩短1.52.5分钟);而低纬度地区(如广州、海口)的昼夜变化较小,夏至后白天变短的幅度约为每天0.51分钟。

民间“吃了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谚语,正是对夏至后白天逐渐变短这一规律的形象。这种变化不仅是自然现象,也深刻影响着农耕生产(如夏收夏种的节奏)和人们的日常生活(如作息时间的调整)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