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打春有什么风俗

admin

打春(立春的俗称)是二十四节气中极具农耕文化特色的民间习俗,核心围绕“迎春、劝农、祈丰”展开,主要风俗如下:

1. 打春牛(鞭春):是打春最标志性的仪式。旧时由地方官员主持,用泥土、竹篾或彩纸扎制春牛(内置五谷),立春日在衙前或东郊举行鞭打仪式。明代需用红绸缠柳条鞭抽打三次,象征“催耕”;牛被打碎后,百姓争抢牛身土块,认为可保佑牲畜兴旺、五谷丰登(如抢得牛头土为大吉,牛角土预示庄稼丰收)。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“立春前一日,府僚进春牛入宫,次日击牛三下”,清代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亦提及百官朝服参与鞭春,仪式隆重。

2. 迎春:立春前一日举行“演春”预演,次日正式迎春。地方官员率队前往东郊“春场”(如北京东直门外五里),迎接芒神(春神,主宰农事)与春牛,队伍包括田家乐表演、春官(手持春牛图)等,沿途锣鼓喧天,民众围观,寓意“引来春气”。古代天子也会亲率百官迎春,彰显对农业的重视。

打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打春有什么风俗

3. 咬春:立春日食用春饼、萝卜、五辛盘(葱、蒜、韭等)的习俗,象征“咬住春气”。春饼需卷入时令蔬菜(如韭芽、菠菜),唐代《四时宝镜》记载“立春食芦、春饼、生菜,号‘菜盘’”,清代《咬春诗》描述“暖律潜催腊底春,登筵生菜记芳辰”,体现对春季新鲜食材的推崇。

4. 送春:又称“报春”,由专人扮作春官,手持春牛图(印有二十四节气与耕牛图案),挨家挨户送“春”,并唱迎春赞词(如“春到人间,福满家园”),提醒人们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莫误农时。此俗至今仍在农村保留,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民俗纽带。

打春的讲究与忌讳

打春的讲究与忌讳多源于农耕信仰与阴阳五行思想,旨在“顺天时、迎春气”,具体如下:

1. 忌口角争执:立春为阳气初生之日,讲究“和气生财”。传统认为此日争吵会破坏家庭和谐,导致全年是非不断,故需保持心情愉悦,避免冲突。

2. 忌求医问药:旧俗认为立春看病会“压住春气”,预示全年健康受损。但此禁忌已不适应当代医疗观念,重病仍需及时就医。

3. 忌动土搬迁:农耕文化中,立春是土地神苏醒的日子,动土(如建房、挖地)易触犯神灵,影响收成;部分地区延伸至忌讳搬家,以防“动摇根基”,影响全年运势。

4. 忌卧床懒散:有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之说,此日宜外出踏青、祭祖或进行户外活动,闭门不出被视为消极应对春气,可能招致精神萎靡,不利于全年精神状态。

5. 饮食禁忌:避免食用酸味食物(如醋、柠檬),因酸主收敛,与春季“生发”特性相悖;宜食辛甘之味(韭菜、春饼、萝卜),以助阳气升发,符合“春吃芽、夏吃叶”的养生规律。

6. 器物禁忌:特别忌讳打碎陶瓷器皿,若意外打破需立即念诵“碎碎(岁岁)平安”化解,并用红纸包裹碎片后丢弃,避免不吉利的象征。

7. 特殊人群禁忌:孕妇忌参与祭祀活动,因传统认为胎神易受冲撞;体弱者避免过度劳累,以防损耗初生阳气,影响身体健康。

8. 地域差异:北方部分地区忌讳立春理发,认为会“剪断”春意;福建等地忌晾晒衣物,恐遮挡阳光阻碍阳气升发;江浙一带曾有“躲春”习俗,命理犯太岁者需在交节时刻独处避忌,以防招惹是非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