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时间选择:传统习俗建议在清明节前三天至后四天内扫墓,优先选阳气旺盛的上午时段(如9点至下午3点),避免黄昏或夜晚(阴气较重)。部分地区有“前三后四”“前十后八”的说法,核心是避开阴气重的时间段。
2. 着装规范:需穿素雅、庄重的衣物(如黑、白、灰等深色系),避免大红、荧光色等鲜艳颜色;妆容宜淡雅,避免浓妆艳抹;衣着整齐,避免邋遢,体现对先人的尊重。
3. 行为举止:保持肃穆安静,禁止嬉笑打闹、大声喧哗或非议先人;不踩踏他人坟墓或墓碑,不随意破坏墓地环境;祭拜时神情专注,避免东张西望。
4. 祭祀流程:先清理墓地杂草、添上新土(整理坟头),表达对先人的关怀;依次完成上香(点燃后默念思念)、上供品(摆放水果、糕点等)、敬酒(倒酒三杯)、拜祭(鞠躬或磕头)等环节;最后焚烧纸钱(需彻底烧尽,避免遗留)、燃放鞭炮(部分地区保留,需注意安全),完成祭扫。
二、清明节扫墓的忌讳
1. 人群禁忌:孕妇、重病者、体弱多病者、幼童(6岁以下)、70岁以上老人不宜参与扫墓。传统认为此类人群体质敏感,易受阴气影响;部分地方还有“丈夫去世前三年,妻子不宜扫墓”“女婿不宜陪同上坟”的说法。
2. 行为忌讳: *** 鲜艳衣服、不浓妆艳抹(避免对先人不敬);不在墓地拍照(包括与墓地合影,易招不良气场);不偷吃供品(视为对先人的不尊重);不焚烧不全的纸钱(需烧尽,避免“不祥”);不在墓地嬉闹或议论他人先人(亵渎逝者)。
3. 时间忌讳:避免在日落之后或凌晨扫墓(阴气重,不利于健康);不选在“破日”“忌日”等不吉利的日子(部分地区习俗)。
4. 其他忌讳:不直接返家(扫墓后可到公共场所停留片刻,消除晦气);不随意动他人墓地的土石(破坏风水,易惹晦气);新坟(亲人离世三年内)需遵循“新坟不过社”的规矩(春社日前扫墓)。
三、扫墓需要准备的物品
1. 必备祭品:鲜花(白菊、百合最常用,环保且表达哀思)、供品(苹果、橙子等寓意吉祥的水果,避免梨、葡萄、空心瓜类;青团等应景糕点)、香烛(香用于与先人沟通,烛火象征光明)、纸钱/香箔(为祖先“送财”,需选择正规材质)、白纸旗(插在墓前,通知先人后人来访)。
2. 实用工具:湿巾/抹布(擦拭墓碑,保持清洁)、小铲子(清理墓地杂草、添土)、火种(打火机或火柴,用于点香、烧纸)、雨伞/防晒工具(应对清明时节多变的天气)。
3. 其他物品:水和干粮(避免祭扫过程中饥饿或口渴,尤其是带老人、孩子时);常用药品(如晕车药、创可贴、高血压药等,应对突发状况);环保袋(带走垃圾,保持墓地整洁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