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打春(立春)的准确时间为2月3日22时10分13秒(农历正月初六),太阳到达黄经315度,标志着冬季结束、春季正式开始。
打春的主要讲究
1. 躲春习俗:
躲春是为规避立春当日气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,核心是“避冲”。需要躲春的人群包括:本命年者(2025年属蛇)、犯太岁者(2025年属蛇、虎、猴、猪)、年龄逢九者(如29、39、49等)、体弱多病或情绪不稳定者。躲春 *** :选择安静房间,避免外出;穿红色、粉红等喜庆颜色衣物;保持心态平和,不与人争执;吃素食,忌辛辣油腻;避免搬动物品或进行剧烈活动。
2. 迎春仪式:
迎春是立春的传统活动,旨在迎接春神句芒(主管春事)。旧时民间会举行“演春”(预演)、“迎春”(正式仪式),包括抬句芒神出城、祭太岁、贴“春风得意”年画、击鼓驱疫等。部分地区还有“糊春牛”习俗,用竹篾扎成春牛骨架,糊纸涂色,立春日开光后设立香案祭拜。
3. 咬春传统:
咬春是通过饮食迎接春天,寓意“咬住春光”。常见食物:北方吃春饼(薄面饼卷生菜、豆芽、韭黄等合菜),南方吃春卷(油炸酥脆,内包豆沙、白菜肉馅等),还有萝卜(生吃或凉拌,驱除春困)、春盘(“五辛盘”,含葱、蒜、韭菜等辛辣蔬菜,发散体内浊气)。这些食物均符合春季“生发”特性,助力阳气提升。
4. 打春牛仪式:
打春牛(又称“鞭春”)是农耕文化的核心习俗,象征“催促农耕、祈求丰收”。旧时用泥土或纸扎成春牛,立春日由官员或民众鞭打,打碎后将泥土撒于牛栏(促进牛繁殖)或田地(祈求五谷丰登)。部分地区还有“抢春”习俗,百姓争抢春牛泥土,认为可带来好运。
5. 游春活动:
游春(又称“探春”“踏春”)是民间庆祝立春的热闹活动。各村社组织锣鼓队、仪仗队,抬着巨大春牛塑像 *** ,沿途燃放鞭炮、敲锣打鼓,民众纷纷走出家门,感受春回大地的氛围。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对自然的亲近。
打春的主要禁忌
1. 忌争吵斗殴:
立春为“阳气初生”之日,讲究“和气生财”。争吵会破坏家庭和谐,传统认为会导致全年是非不断、运势受阻。
2. 忌求医问药:
旧俗认为立春看病会“压住春气”,预示全年健康受损。但此禁忌已不适应当代医疗观念,重病仍需及时就医。
3. 忌动土搬迁:
农耕文化中,立春是土地神苏醒之时,动土(建房、挖地)易触犯神灵,影响收成;搬家则被视为“动摇根基”,可能导致新一年生活不稳定。
4. 忌卧床懒散:
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立春当日宜踏青、祭祖或进行户外活动,闭门不出被视为“消极应对春气”,可能导致全年精神萎靡、缺乏干劲。
5. 忌吃酸味食物:
春季宜“生发”,酸味食物(如醋、柠檬)主收敛,与春之特性相悖。宜食辛甘之味(韭菜、春饼、萝卜),有助于阳气升发。
6. 忌打碎器物:
立春当日忌打碎陶瓷、玻璃等器皿,若意外发生,需立即念诵“碎碎(岁岁)平安”化解,并用红纸包裹碎片丢弃,避免不吉利寓意。
7. 特殊人群禁忌:
孕妇忌参与祭祀活动,传统认为胎神易受冲撞;体弱者避免过度劳累,以防损耗初生阳气。
8. 地域差异禁忌:
北方部分地区忌立春理发,认为“剪断春意”;福建等地忌晾晒衣物,恐遮挡阳光阻碍阳气升发;江浙一带曾有“躲春”习俗,命理犯太岁者需在交节时刻独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