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夏至三庚入伏”是我国传统历法中确定三伏天起始的核心规则,其计算逻辑基于干支纪日法与关键节气节点的结合,具体步骤如下:
1. 庚日的定义:干支纪日法将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与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组合,形成60天一循环的纪日体系。“庚日”指天干为“庚”的日子(如庚午日、庚辰日),每10天出现一次。
2. 入伏起点:夏至后第3个庚日:从夏至当日开始,依次向后推算庚日,数到第3个庚日即为初伏的起始日(例如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,后续庚日为6月30日、7月10日、7月20日,故初伏从7月20日开始)。
3. 中伏与末伏的衔接:
中伏:从夏至后第4个庚日开始,至立秋后第1个庚日前结束。若立秋后第1个庚日在夏至后第5个庚日之前,中伏为10天;若在之后,中伏延长至20天(例如2025年夏至后第4个庚日是7月30日,立秋是8月7日,立秋后第1个庚日是8月9日,故中伏为7月30日至8月8日,共10天)。
末伏:从立秋后第1个庚日开始,固定持续10天(例如2025年末伏从8月9日至8月18日)。
二、一伏、二伏、三伏哪个最热?
三伏天中二伏(中伏)通常是最热的,主要与热量积累和节气叠加有关:
1. 热量积累达到峰值:夏至后,太阳直射点虽开始南移,但地表仍持续吸收太阳辐射,热量不断累积。到中伏时(通常覆盖大暑节气,7月下旬至8月上旬),地表热量积累达到全年更高,气温与湿度叠加,形成“闷热高压”。
2. 大暑节气的影响: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(古称“炎热之极”),而中伏多与大暑节气重叠(如2025年中伏为7月30日至8月8日,包含大暑节气),此时高温、高湿叠加,体感温度显著升高,闷热感更强烈。
3. 末伏的“秋老虎”余威:末伏虽仍处于高温,但立秋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,地表热量开始缓慢散失,气温较中伏略有回落,且部分年份会出现“秋老虎”(短期高温),但整体热度不及中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