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,是一年中气温更高、湿度更大的闷热时段,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。其划分依据我国传统干支纪日法:
初伏: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(庚日为天干中第7位,每10天循环一次)开始,持续10天;
中伏: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开始,持续10天或20天(取决于立秋后第1个庚日的位置,若中伏结束后10天内未立秋,则中伏延长至20天);
末伏: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开始,持续10天。
例如2025年三伏天为:初伏7月20日7月29日(10天)、中伏7月30日8月8日(10天)、末伏8月9日8月18日(10天),共30天。
二、三伏天贴三伏贴的原因
三伏贴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理念的核心疗法,其理论基础源于《黄帝内经》“春夏养阳”的思想,结合三伏天的自然特点设计:
1. 阳气最盛,利于扶阳: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期,人体阳气也随之升发,腠理疏松、气血畅通,此时贴敷温阳中药(如白芥子、延胡索、细辛等),可通过穴位 *** 激发体内阳气,增强正气,抵御寒邪。
2. 寒邪易除,预防复发:许多冬季易发的疾病(如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腹泻、痛经等)多属“寒证”(遇寒加重、遇暖缓解)。三伏天贴敷可将药物成分渗透至穴位深层,通过经络传导至脏腑,起到散寒除湿、温通经络的作用,从而减轻冬季症状或减少发作次数。
3. 药效更佳,靶向治疗:三伏天人体皮肤毛孔张开,药物透皮吸收效率高,且穴位敏感度增强,贴敷于特定穴位(如肺俞、膻中、关元、足三里等)的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,提高治疗效果。
(注:以上内容综合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,三伏贴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,避免自行贴敷。)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