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对夏季高温、潮湿时段的统称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三个阶段,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(对应农历小暑至处暑之间)。其日期计算基于“干支纪日法”: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(天干中第7位的“庚”)开始为初伏(10天),第4个庚日为中伏(10天或20天,取决于夏至与立秋间庚日数量),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(10天)。
三伏天的核心气候特征为气温高、湿度大、闷热难耐。此时太阳辐射强烈,地表热量持续累积,加上夏季风带来的充足水汽,形成“高温+高湿”的组合,让人感觉像“蒸 *** ”。北方地区多表现为“干热”(如华北、西北),南方地区则以“湿热”(如长江中下游、华南)为主。
二、三伏天要灸的原因
1. 顺应“天人相应”,借自然阳气助阳
中医强调“天人合一”,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,人体阳气也随之外浮、腠理疏松(毛孔张开)、经络气血运行最为通畅。此时进行艾灸,可借助自然界的纯阳之力,将艾草的温热药力更深入地渗透至穴位、经络,增强温阳效果,符合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原则。
2. 温散寒邪,治疗虚寒性疾病
许多慢性疾病(如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、虚寒性胃痛、宫寒痛经等)多因体内阳气不足、寒邪内伏所致,冬季易发作或加重(即“冬病”)。三伏灸通过温热 *** 穴位,能以热治寒、鼓舞阳气,驱散体内深层的陈寒痼疾,调整阴阳平衡,从而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,这正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的核心理念。
3. 祛湿通络,改善体内环境
三伏天湿度大,人体易受湿邪侵袭,导致关节疼痛、肢体沉重、身体困倦、大便黏腻等“湿气重”的症状。艾灸的温热效应能促进气血运行,加速体内湿浊之气的排出(类似“体内除湿机”),同时疏通瘀堵的经络,缓解因湿邪引起的不适,让身体更轻松。
4. 增强免疫力,预防疾病
艾灸特定穴位(如足三里、关元、气海等保健要穴),可调节脏腑功能、激发人体正气(免疫力),增强对外界病邪的抵抗力。三伏天进行艾灸,能帮助身体储备阳气,提高抗病能力,预防感冒、流感等秋冬常见疾病,尤其适合体质虚弱、易疲劳的人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