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对一年中气温更高、潮湿闷热时段的统称,民间素有“热在三伏”的说法。它并非一个固定日期,而是根据节气与干支纪日的组合动态调整,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,涵盖初伏、中伏、末伏三个连续阶段。
二、“三伏天”名称的由来
“伏”字的含义贯穿自然规律与人文智慧:
1. 自然层面:阴气被迫藏伏
古人认为,夏季阳气达到极盛,阴气因不敌阳气而被迫“潜伏”于地下,故称“伏”。《汉书·郊祀志注》明确记载:“伏者,谓阴气将起,迫于残阳而未得升。故为藏伏,因名伏日”;《清嘉录》亦提到“伏者,藏伏避盛暑也”,强调这是自然阴阳交替的必然结果。
2. 人文层面:宜伏不宜动的养生智慧
三伏天高温高湿,人体汗液蒸发困难,过度活动易导致中暑或加重体内湿热。“伏”也引申为“隐伏避暑”——提醒人们减少户外劳作,尽量待在阴凉通风处,如古代文献中“伏闭”(闭门歇伏)、“趴在家里”的说法,均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生存策略。
三、三伏天的计算逻辑
三伏天的起止时间由干支纪日法决定,关键节点为“庚日”(天干中第7位的“庚”对应的日子,每10天循环一次):
初伏: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,持续10天;
中伏:夏至节气后的第4个庚日,持续10天或20天(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,则中伏为10天;若有5个庚日,则中伏延长至20天);
末伏:立秋节气后的第1个庚日,持续10天。
这种计算方式导致三伏天的总长度在30天(如2025年)或40天(如2024年)之间波动,其中中伏的长短是差异的核心原因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