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伏:7月20日至7月29日(10天);
中伏:7月30日至8月8日(10天);
末伏:8月9日至8月18日(10天)。
其推算依据我国传统干支纪日法,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起点,立秋后之一个庚日为末伏起点,中间间隔为10天或20天的中伏。2025年夏至(6月21日)后第三个庚日为7月20日(庚寅日),立秋(8月7日)后之一个庚日为8月9日(庚戌日),故末伏完全在立秋后,形成“秋包伏”格局。
三伏天注意事项
1. 防暑降温:避免高温伤害
减少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户外活动,如需外出需做好防护(戴帽子、涂防晒霜、穿透气防晒衣),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;室内空调温度保持在26℃以上,避免直吹,防止温差过大引发感冒或头痛。
2. 饮食调理:清补兼顾脾胃
及时补充水分,多喝温水或淡盐水(避免冰水、含糖饮料),可适当饮用绿豆汤、冬瓜荷叶汤、酸梅汤等消暑饮品;饮食以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(如苦瓜、西红柿、薏米赤小豆粥),少吃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(如辣椒、油炸食品、冷饮),保护脾胃功能。
3. 起居调养:规律作息养阳气
保持早睡早起(晚上11点前入睡),中午适当午休30分钟左右,有助于恢复体力、缓解疲劳;避免熬夜,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(子时11点1点、午时11点1点),提升阳气。
4. 运动适度:避免剧烈耗气
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轻度运动(如散步、八段锦、太极拳),时间不超过1小时,以“微微出汗”为度;避免剧烈运动(如快跑、重体力劳动),运动后不要立即冲凉(尤其是冷水澡),以免 *** 血管收缩、加重心脏负担。
5. 特殊人群:重点防护
老人、小孩、孕妇及高血压、心脏病等基础病患者,应避免高温时段外出,密切关注身体状况;若出现头晕、心慌、乏力、恶心等不适,需立即停止活动,及时就医。
6. 情绪管理:保持平和心态
避免情绪激动、生气,尽量做到“心静自然凉”;可通过听音乐、冥想、打坐等方式缓解烦躁情绪,预防“情绪中暑”(表现为烦躁、焦虑、失眠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