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三伏天的起算时间为7月20日(农历六月廿六),共计30天,打破了近十年“40天长三伏”的惯例,为近年来“最短”三伏天。具体阶段划分如下:
初伏:7月20日~7月29日(10天);
中伏:7月30日~8月8日(10天);
末伏:8月9日~8月18日(10天)。
其推算依据我国传统干支纪日法,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(2025年7月20日,庚寅日)为初伏起点,立秋后首个庚日(2025年8月9日,庚戌日)为末伏起点,中间间隔10天为中伏。
三伏天饮食建议
三伏天气候炎热、湿气较重,饮食需兼顾“清暑”“祛湿”“补气”,同时避免过度贪凉或辛辣 *** ,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清暑粥品:补气清暑、调理脾胃
优先选择薏米赤小豆粥、绿豆百合粥、冬瓜莲子粥、荷叶绿豆粥等药粥。此类粥品以杂粮、豆类为基础,搭配清热食材,易消化且能补充水分、电解质,尤其适合老人、儿童及脾胃虚弱者。例如,绿豆百合粥可清热解毒、润肺止咳;薏米赤小豆粥能健脾祛湿、消除水肿。
2. 清热利湿蔬果:缓解暑热与湿气
苦味蔬果:苦瓜、苦菜等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、燥湿坚阴的作用,可帮助排出体内湿气,适合夏季心烦、口臭或湿热较重者;
瓜类蔬菜:冬瓜、黄瓜、丝瓜等瓜类含水量高,能补充出汗丢失的水分,同时具有利尿消肿功效,可缓解暑热引起的口渴、乏力;
西红柿:性凉味甘酸,既能清热解暑,又能生津止渴,富含维生素C,适合夏季食用。
3. 温热性食物:祛除体内寒湿
中医认为,三伏天人体阳气外散,内里虚弱,适当吃温热性食物可平衡体内寒热,祛除累积的寒邪。例如:
荔枝:性温味甘,补益气血、生津止渴,富含钾元素,能维持电解质平衡(热性体质或糖尿病患者需少吃);
韭菜:性温味辛,温阳补肾、健胃消食,含膳食纤维,可增强体力、开胃促消化(容易上火者建议少吃);
牛羊肉:牛肉性温味甘,补脾胃、强筋骨;羊肉性温味甘,温中补虚、开胃健脾,均富含优质蛋白质,能增强免疫力(体质偏热或有胃肠道疾病者慎用)。
4. 补水与饮品:补充水分与电解质
淡米水/浓米汤:大米煮成的淡米水或浓米汤,能健脾益胃、补充水分,适合食欲不振、身体虚弱者;
藕汤:莲藕煮成的汤品,含丰富淀粉、铁元素,能补津清热、补血养颜;
酸梅汤:由乌梅、山楂、陈皮等熬制而成,具有生津止渴、消暑除烦的功效,是传统夏季饮品;
茶水:茶叶富含钾元素,能帮助消除疲劳、补充水分,绿茶、荷叶茶等清热解暑效果更佳(避免过量饮用浓茶)。
5. 避免食物:减少肠胃负担
辛辣 *** 食物(如辣椒、花椒):易助内热生火,导致口舌糜烂、大便干结;
油腻食物(如油炸食品、肥肉):加重胃肠负担,引起腹胀、不思饮食;
含糖饮料(如可乐、奶茶):高糖分易导致血糖波动,影响食欲,建议选择淡盐水、绿豆汤等替代;
冷饮/冰镇食物:过度食用会 *** 肠胃,导致腹痛、腹泻,尤其脾胃虚弱者需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