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,名称源于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“立,建始也;夏,假也,物至此时皆假大也”的记载,标志着万物进入快速生长旺季。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末年(公元前239年),早在周朝时,天子便会在立夏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“迎夏”仪式,君臣身着朱色礼服、佩戴朱玉、乘坐赤色车马,祭祀赤帝祝融,祈求夏季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汉代延续了这一传统,礼仪更为繁复;明清时期,民间逐渐衍生出秤人、斗蛋、尝新等习俗,成为全民参与的传统节日。
立夏的主要风俗
1. 迎夏仪式
古代帝王高度重视立夏礼俗,会在立夏当天率百官前往京城南郊举行“迎夏”仪式。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、配朱色玉佩,连马匹、车旗都采用朱红色,以热烈的红色基调表达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的敬畏。这一仪式是立夏更具代表性的传统,体现了古人对季节转换的重视。
2. 吃立夏蛋
“立夏吃了蛋,热天不疰夏”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。立夏时节,人们会将鸡蛋、鸭蛋或鹅蛋用茶叶、五香料或红茶煮熟(称为“立夏蛋”),给孩童挂在胸前或装入彩线编织的蛋套中。孩子们会进行“斗蛋”游戏:蛋头碰蛋头、蛋尾击蛋尾,蛋壳不破者为胜,寓意强健体魄、抵御暑热。这一习俗源于古人认为蛋形如心,吃蛋可补心气、防疰夏(夏季消瘦、乏力)。
3. 称人
立夏称人是南方流行的传统习俗,古时人们会在村口或家中挂起大木秤,用凳子或箩筐让孩童或老人坐上去称重。司秤人一边报数一边说吉利话,如称老人“秤花八十七,活到九十一”,称姑娘“一百零五斤,员外人家找上门”,称小孩“秤花一打二十三,小官人长大会出山”。这一习俗传说源于三国时期孙夫人称量阿斗体重的故事,寄托了人们对健康、富贵的祈愿。
4. 尝新食鲜
立夏有“尝新”的习俗,又称“见三新”,即品尝应季新鲜食物。不同地区的“三新”内容略有差异:江南地区通常指“地三鲜”(蚕豆、苋菜、黄瓜)、“树三鲜”(樱桃、枇杷、梅子)、“水三鲜”(河豚、银鱼、鲥鱼);苏州地区则以樱桃、青梅、麦子为“三新”,用麦子煮饭、青梅煮酒,搭配樱桃饯春迎夏。尝新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,也寓意着夏季的丰收。
5. 吃立夏饭
立夏饭是南方地区的传统美食,主要原料包括蚕豆、豌豆、雷笋、咸肉或酱肉等,部分地区还会加入乌米饭(用南烛叶汁染黑的糯米)。立夏饭象征五谷丰登,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富足、身体健康。例如,宁波地区的“五色米饭”用五种颜色的豆子拌白粳米煮成,色彩鲜艳、营养丰富。
6. 斗蛋游戏
斗蛋是立夏更具童趣的习俗之一。孩子们会将煮好的鸡蛋、鸭蛋或鹅蛋画上图案(如花草、动物),然后两两相碰,蛋壳不破者为胜。斗蛋的规则简单却充满乐趣,最后剩下的“蛋王”会被孩子们珍藏。这一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,还寓意着孩子们能健康度过炎热的夏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