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判定依据:民间对“公秋”“母秋”的划分有多种说法,其中主流 *** 是按立秋当日农历日期的单双数判断——农历单数为“公秋”,双数为“母秋”;此外还有“立秋时辰”(白天为公、夜晚为母)、“农历月份”(六月为公、七月为母)等说法。
2. 2025年立秋的具体情况:2025年立秋时间为8月7日(农历闰六月十四),其中农历日期“十四”为双数,因此按主流标准属于“母秋”;立秋时辰为13时51分(处于中午12点之后),若按“时辰划分法”也属于“母秋”(夜晚立秋)。
3. 与“秋老虎”的关联:民间俗语“公秋爽,母秋凶”认为,“母秋”年份立秋后高温持续时间长、炎热程度重(即“秋老虎”发威)。结合2025年立秋为“母秋”且处于三伏天中(末伏8月9日开始)的情况,预计立秋后仍将持续高温,“秋老虎”现象明显。
立秋的来历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,当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即为立秋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”,意为此时草木开始结果孕子,进入收获前的“收敛”阶段,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,秋季即将来临。
立秋的传统风俗
1. 迎秋:古代帝王会在立秋前举行迎秋仪式,率三公九卿到西郊祭祀白虎(象征秋季),以祈求丰收与国泰民安。民间也有戴梧桐叶、楸树叶的习俗,认为可避邪迎秋。
2. 贴秋膘:旧时民间会在立秋这天称体重(与立夏时对比),若体重减轻则称为“苦夏”(夏季消耗大),需通过吃炖肉、红烧鱼、饺子等“味厚美食”进补,称为“贴秋膘”,以弥补夏季的体力损耗。
3. 啃秋/咬秋:北方多称“啃秋”,南方多称“咬秋”,核心是吃瓜果(如西瓜、香瓜、山芋、玉米)。天津等地认为“咬秋”可避免冬天腹泻;江苏等地则认为吃西瓜能“咬住”酷夏,迎接秋爽。
4. 摸秋:流行于江苏盐城等地区,立秋夜人们可到私人或集体瓜园中“摸”回瓜果(如西瓜、南瓜),俗称“摸秋”。俗语“八月摸秋不算偷”,丢了瓜的人家也不会责怪,寓意丰收的喜悦与分享。
5. 晒秋:主要流行于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南方山区,村民将收获的玉米、辣椒、南瓜等农作物挂晒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,既便于保存,也展示了丰收的景象。婺源篁岭的“晒秋”已成为国家级非遗,被誉为“最美中国符号”。
6. 秋社:起源于汉代,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,定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。此时收获已毕,官府与民间会举行“做社”“敬社神”“煮社粥”等活动,答谢土地神的庇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