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对“月神”的崇拜,其核心是“秋夕祭月”的古 *** 俗。《周礼》中已有“秋分夕月(拜月)”的记载,先秦时期帝王已在秋分时节举行祭月仪式,这是中秋节的早期渊源。汉代时,“中秋”一词首次出现在文献中(《周礼》),并有了“中秋夜迎寒”“中秋献良裘”的活动,同时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有敬老、赐雄粗饼的习俗。唐代时,中秋风俗在北方地区流行,唐玄宗将中秋定为固定节日(《唐书·太宗记》),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桂等神话结合,使玩月之风大兴。北宋时期,正式将阴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,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了当时“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”的盛况。明清时期,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,世俗情趣更浓,祭月活动强调“其祭果饼必圆”,并形成了“团圆节”的别称。
二、中秋节的风俗
中秋节的习俗围绕“团圆”“祈福”展开,主要包括:
1. 祭月/拜月:古代帝王有“春朝日、秋夕月”的社制,民间也有祭月之风。人们设香案,摆放月饼、水果(苹果、葡萄等)等祭品,向月神祈求福佑,后来逐渐演变为家庭团聚的仪式。
2. 赏月:从祭月的严肃仪式转化为轻松的欢娱活动。中秋夜,家人围坐赏月,欣赏“月圆人圆”的美景,文人墨客多有咏月诗篇(如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)。
3. 吃月饼: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,最初是祭月贡品,后来成为家人团聚的象征。其形状圆润,寓意“团圆”,品种多样(广式、苏式、冰皮等),是南北各地的必备美食。
4. 燃灯/树中秋: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燃灯的习俗,江南一带制灯船,广东等地则用竹条扎灯(如兔仔灯、果品灯),高挂于屋檐或露台,形成“满城灯火如繁星”的景象。
5. 玩兔儿爷:兔儿爷最初是祭月的泥塑对象(造型如人端坐),清代逐渐演变为儿童的中秋玩具,象征“玉兔捣药”的神话传说。
6. 观潮:浙江一带的中秋盛事,早在汉代《七发》中就有记述。中秋观潮以钱塘江大潮最为著名,人们争相观看“潮头高耸、气势磅礴”的景观。
7. 猜灯谜:中秋月圆夜,公共场所挂灯笼并贴谜语,人们聚集猜谜,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社交活动,也衍生出爱情佳话。
三、中秋是节气还是节日?
中秋节是传统节日,而非节气。二十四节气(如春分、秋分、立秋等)是根据太阳周年运动划分的农事补充历法,用于指导农业生产;而中秋节是融合了天象崇拜(秋夕祭月)、农耕文化(庆祝丰收)、神话传说(嫦娥奔月)的综合性节日,以“月圆”象征“团圆”,承载着思念故乡、亲人,祈盼幸福的文化内涵。其节期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(秋季中间),与节气的日期(如秋分通常在公历9月2224日)并不重合。中秋节与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,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