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融合自然物候与人文情感的传统节日,兼具“自然时序”与“人文纪念”的双重属性。作为节气,它标志着仲春与暮春之交,是万物“吐故纳新”、春和景明的关键阶段;作为节日,它承载着中华民族“慎终追远”的孝道传统与“亲近自然”的生活智慧。
一、作为节气的清明
清明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,当太阳到达黄经15°时交节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三月节,物至皆以洁齐而清明矣”,意为此时天地间阴气衰退、阳气上升,万物生长清洁明净,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物候特征: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——“一候桐始华”(白桐花次第绽放)、“二候田鼠化为鴽”(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,鹌鹑等小鸟活跃)、“三候虹始见”(雨后天空出现彩虹),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变化。
农事意义:清明是春耕春种的重要节点,民间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“植树造林,莫过清明”等农谚。此时气温回升、降水增多,土壤湿润,适合种植瓜菜、豆类、棉花及林木,北方旱作与江南早中稻也进入播种旺季。
二、作为节日的清明
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历经数千年演变,融合了寒食节(禁火冷食)、上巳节(踏青祓禊)等习俗,形成了以“祭祖扫墓”为核心、“踏青郊游”为特色的传统节日,与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并称为“中国四大传统节日”。
主要风俗:
扫墓祭祖:是最核心的习俗,人们前往祖先墓地,清理杂草、培添新土、摆放供品(如酒食、水果)、焚烧纸钱,或用鲜花表达对先人的思念。部分地区保留“祠堂祭”(宗族集体祭祀),称为“清明会”。
踏青郊游:又称“春游”“探春”,源于远古农耕迎春习俗。清明时节春光明媚,人们走出家门,漫步郊外、欣赏春景,感受自然生机,古时还有“踏青赋诗”的雅趣。
插柳戴柳:民间有“清明插柳”的习俗,人们将柳枝插于门楣、屋檐,或戴在头上。这一习俗源于对“柳”的崇拜(认为柳能辟邪),也与纪念“教民稼穑”的神农氏有关。
荡秋千: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运动,古时称为“千秋”,后为避忌讳改为“秋千”。荡秋千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增添节日欢乐,部分地区还会举办荡秋千比赛。
放风筝:清明时节放风筝盛行,白天放“晴空筝”,夜间放“孔明灯”(挂彩色灯笼),寓意“放走晦气、带来好运”。过去还有“断线风筝”的习俗,认为将风筝线剪断,可带走疾病与烦恼。
特色饮食:江南地区有吃青团(用浆麦草汁和糯米粉制成,内包豆沙馅,油绿清香)、蒿饼(新蒿嫩芽与糯米舂制,加肉菜馅,蒸熟后翠绿清香)的习俗;北方则有吃馓子(油炸食品,细长如线,香脆可口)的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