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春打六九头什么意思 立春节气有什么风俗

admin

“春打六九头”是我国民间对立春节气时间的通俗说法,其中“春”指立春(二十四节气之首,标志冬季结束、春季开始),“六九头”指冬至后第六个九天(即“六九”)的之一天。由于冬至是“数九”的起点(一九之一天),从冬至到立春通常间隔45天左右(3个节气×15天/节气),而“五九”共45天(一九至五九),因此立春大多处于“五九”最后一天(“春打五九尾”)或“六九”之一天(“春打六九头”)。例如,若冬至当天为上午10点前,45天后即为立春(对应六九头);若冬至为上午10点后,则需46天,立春落在五九尾。

立春节气的传统风俗

1. 迎春:迎接春回大地的仪式

立春春打六九头什么意思 立春节气有什么风俗

迎春是立春的重要传统活动,旨在“迎春气、接芒神”(芒神为司春之神)。旧时,官方会在立春前一日举行盛大仪式:搭建春棚、排列仪仗,由官员或“春官”(多为乞丐或娼妓担任)带队 *** ,沿途张贴“宜春”字画(写有“春色宜人”“春光明媚”等吉祥语的纸张),并敲锣打鼓宣告春天到来。民间也有贴春幡(彩色布条或纸做的旗帜)、戴春鸡(用布条 *** 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顶端,寓意“春吉”)、佩燕子(用彩绸剪成的燕子佩戴在胸前,象征报春与吉祥)等习俗,表达对春天的期盼。

2. 打春:鞭打春牛祈丰年

“打春”又称“鞭春”,是立春更具代表性的习俗。古时,人们会在立春前用泥土、竹篾或纸 *** “春牛”(牛身涂色,肚中装有五谷、干果),立春日由官员或民众鞭打春牛,直至牛身破裂。打破后,众人会抢食牛腹中的五谷,寓意“抢春”(抢到春天的好运),期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例如,河南南阳内乡县至今保留“打春牛”仪式,牧童手持柳条鞭打春牛,口中吟唱“一鞭春牛,春回大地;二鞭春牛,风调雨顺”,场面热闹非凡。

3. 咬春:品尝春的味道

“咬春”是通过饮食迎接春天的习俗,核心是“吃春”。北方多食春饼(用面粉烙制的薄饼,卷入豆芽、韭菜、肉丝等新鲜蔬菜),南方流行春卷(用干面皮包馅,油炸至金黄,馅料多为荠菜、豆腐、肉丝等)。还有“咬萝卜”的习俗(《明宫史·饮食好尚》记载“立春之时,无贵贱皆嚼萝卜”),寓意“咬”住春天的气息,驱除春困、祈求顺遂。春饼、春卷中的新鲜食材象征“生机”,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欢迎。

4. 春社:祭祀土地神的活动

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(社神)的重要节日,旨在“祈年”“报功”(感谢土地神保佑丰收)。周代春社为甲日,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(约农历二月初)。活动中,民众会聚集在社坛(多为树下或庙前),先祭祀土地神(摆放牲醴、酒食),然后举行聚餐(“飨其胙”,分享祭祀后的食物),场面热闹非凡。唐代诗人王驾《社日》诗“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”,生动描绘了春社的热闹景象。

5. 其他习俗:多样的迎春方式

贴宜春字画:唐代长安人在立春日于门楣张贴“迎春”“春暖花开”等字画,或在门楣画《蜡梅图》,寓意“迎春纳福”。

吊春穗: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(或用彩色线缠成麦穗形状),挂在小孩或牲口身上,象征“五谷丰登”。

游春:各村各社组织锣鼓队、仪仗队,抬着春牛塑像 *** ,沿途鞭炮齐鸣、锣鼓喧天,民众纷纷加入,庆祝春天的到来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