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这个节日的来历介绍清明节有什么风俗

admin

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纪念的特殊节日,其形成融合了上古民俗、节气文化与历史传说,核心脉络可梳理为以下几点:

1. 自然节气起源:清明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源自上古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记载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”,《岁时百问》进一步解释“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”。此时气温回升、雨量充沛,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的农谚。

2. 祭祀习俗起源:早在西周时期,墓祭已成为重要的礼俗活动,《周礼·春官·冢人》明确记载“凡墓祭,为尸”(“尸”指神主,即代表逝者的牌位),孔子更将“祭之以礼”与“事之以礼”“葬之以礼”并列,视为人伦大节。秦汉时期,祭祖扫墓的习俗已在民间广泛流行,但未固定在清明日。

清明节这个节日的来历介绍清明节有什么风俗

3. 与寒食节融合: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而设(传说介子推割股啖君后隐居绵山,晋文公为逼其出山放火烧山,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,晋文公遂下令禁火寒食)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寒食节逐渐成为主流节日,唐代时,唐玄宗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二日,放假三天,寒食与清明的习俗开始融合。宋代以后,寒食节逐渐式微,清明节吸收了寒食禁火、祭祖的核心内容,成为融合哀思与生机的综合性节日。

4. 与上巳节整合:上巳节(农历三月三)原是祓禊(驱邪祈福)、踏青的节日,魏晋以后逐渐与清明节合流。唐代时,上巳节的踏青、宴饮活动与清明的扫墓、春游结合,进一步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。

二、清明节的主要风俗

清明节的风俗既有庄重的祭祀仪式,也有欢快的春日娱乐,体现了“慎终追远”与“顺应天时”的传统理念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
1. 扫墓祭祖:作为清明节的核心习俗,是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。古时分为“墓祭”(到坟茔培土、除草、供奉祭品、焚化纸钱)与“庙祭”(到宗祠祭祀祖先牌位)。流程大致为:清扫墓地、摆放供品(如水果、鲜花、酒食)、焚香叩拜、烧纸钱,部分地区还有“烧包袱”(将冥币装入纸袋,写上亡人名讳)的习俗。如今,扫墓方式逐渐多样化,但缅怀先人的核心始终未变。

2. 踏青郊游:又称“探春”“寻春”,源于上巳节的春游传统。清明时节,春回大地,人们纷纷走出家门,到郊外漫步、放风筝、欣赏春景。唐代诗人杜甫《丽人行》中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即描绘了上巳踏青的热闹场景,宋代《清明上河图》则展现了汴京城中人们踏青的繁华景象。

3. 传统食俗:各地食俗各具特色:江南一带吃青团(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,内包豆沙、芝麻等馅料,清香软糯);北方部分地区吃馓子(油炸面食,细长如线,酥脆可口);客家地区吃清明粄(用苎叶、艾叶等青草汁混合糯米粉蒸制,具有驱风祛湿的功效);还有枣糕(用红枣与面粉蒸制,象征团圆美满)、润饼菜(用薄饼卷蔬菜、肉类,寓意“包罗万象”)等。

4. 游乐活动:包括荡秋千(古时用树桠枝为架,后发展为两根绳索加踏板,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培养勇气)、蹴鞠(古代足球运动,起源于黄帝时期,最初用于训练武士,唐代十分盛行)、放风筝(白天放“纸鸢”,夜间放“神灯”(在风筝下挂彩色灯笼),据说剪断牵线能让风筝带走病灾,带来好运)、插柳戴柳(将柳枝插在屋檐下或戴在头上,寓意“驱邪避疫”“预示生机”,民间有“清明不戴柳,来生变黄狗”的谚语)等。

5. 植树造林: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、春雨飞洒,树苗成活率高,因此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。部分地区将清明称为“植树节”(1979年国家正式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,但仍保留清明植树的习俗),人们通过植树缅怀先人,同时为大自然增添新绿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