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清明节是4月4日(星期五),农历三月初七(部分来源显示为三月初八,但主流权威渠道如上海市民政局、青浦区等均明确为4月4日)。当天为祭扫高峰日,预计3月29日至4月6日为连续祭扫高峰期。
清明节的传统风俗
1. 扫墓祭祖
作为清明节的核心习俗,是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。主要形式包括墓祭(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到墓地,培新土、插新枝、叩拜)、祠堂祭(宗族集体聚会,又称“清明会”)。部分地区保留“无烟祭扫”(鲜花、心愿卡替代纸钱)或代客祭扫(委托公墓远程祭扫)的文明方式。
2. 踏青郊游
又称“探春”“寻春”,是清明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。此时春回大地,人们偕家带口到郊外散步、远足,欣赏春日景象,放松身心。古代还有“踏青节”之称,是亲近自然的重要方式。
3. 插柳戴柳
民间有“折柳、戴柳、插柳”的习俗。踏青时折柳枝把玩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或插在门楣、屋檐上。传说可避免疫病(如唐人认为戴柳能摆脱毒虫伤害),也有预报天气的作用(“柳条青,雨蒙蒙;柳条干,晴了天”)。
4. 放风筝
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。白天放风筝,夜间则在风筝下挂彩色小灯笼(称为“神灯”)。过去还有“放断鹞”习俗:将灾病写在风筝上,放高后剪断线,象征带走疾病秽气。如今已成为郊游娱乐的主要方式。
5. 荡秋千
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,最早称“千秋”,后改为“秋千”。古时用树桠枝为架,后发展为两根绳索加踏板的秋千。既能增进健康,又能培养勇敢精神,古代甚至成为皇宫中的娱乐活动(如唐玄宗时定为“秋千节”)。
6. 植树
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、春雨飞洒,树苗成活率高、成长快,因此自古有“清明植树”的习惯。部分地区将清明节称为“植树节”(区别于现代法定植树节),植树风俗延续至今。
7. 特色饮食
青团:江南一带的标志性美食,用浆麦草汁与糯米粉混合,包入豆沙、枣泥等馅料,蒸熟后油绿如玉、糯韧绵软,是祭祀与踏青的必备食品。
清明粄:客家地区的传统食物,用苎叶、艾叶、鱼腥草等青草捣烂取汁,与糯米粉混合做成的糕点,具有青草芳香,性温驱风祛湿,适合清明前后湿度大的季节食用。
其他:北方部分地区吃冷饽饽、冷高粱米饭(如山东即墨),晋中一带蒸大馍夹核桃、枣儿(称“子福”),浙江湖州裹粽子(称“清明粽子稳牢牢”),上海旧俗用柳条贯穿蒸糕饼团晾干,立夏时油煎给小孩吃(防疰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