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端,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,其起源与发展融合了农耕文明、原始信仰与历史演变。
1. 起源脉络:春节的雏形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岁首祈年祭祀,早在殷商时期,人们便通过“腊祭”祭祀天地神灵与祖先,祈求来年丰收与平安。随着历法完善,春节的日期逐渐固定:夏朝以正月初一为“岁首”(岁),商朝改为十二月初一(祀),周朝称为“年”(载),秦朝定十月初一为岁首,直至汉武帝时期恢复夏历,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并沿用至今,春节的日期才得以稳定。
2. 传说故事:春节的习俗与“年兽”传说密切相关。相传“年”是一种凶猛怪兽,每到除夕便会下山伤人。人们发现“年”惧怕红色、火光与炸响,于是在除夕之夜贴红春联、燃放爆竹、彻夜守岁,最终驱赶“年”兽。这些习俗逐渐演变为春节的核心传统,象征着驱邪避灾、迎祥纳福。
二、春节的风俗
春节的风俗贯穿“忙年”(年前准备)与“节期”(正月初一至十五)两个阶段,涵盖祭祀、饮食、娱乐等多个方面,核心是“辞旧迎新、阖家团圆”。
1. 年前习俗:备年货、扫尘、祭灶
备年货:从腊月初八开始,人们便开始采购年货,包括吃的(如腊肉、糖果、坚果)、穿的(新衣、新鞋)、用的(春联、灯笼、窗花)及拜年礼物,寓意“丰衣足食、辞旧迎新”。
扫尘:腊月二十四前后,家家户户进行“年终大扫除”,清洗器具、拆洗被褥、洒扫庭院、掸拂蛛网,寓意“除陈布新”,将一切“穷运、晦气”扫出门,迎接新年清吉。
祭灶: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(北方小年、南方小年),人们祭祀灶神。旧时,人们会在灶前摆上关东糖、糖粥等供品,希望灶神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;祭灶后,旧灶神像被烧掉,除夕再贴上新像,寓意“送灶神上天、迎灶神回归”。
2. 节期习俗:团圆、祈福、娱乐
年夜饭:除夕夜的“团年饭”是春节的核心盛宴,全家人团聚一堂,共享丰盛晚餐。席上必有“吉祥菜”:鸡(寓意“有计”)、鱼(寓意“年年有余”)、发菜(寓意“发财”)、腐竹(寓意“富足”)、生菜(寓意“生财”)等,象征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。
守岁:除夕夜,全家围坐炉旁或电视机前,通宵守夜。古时“守岁”有两层含义:一是“照虚耗”(点燃灯烛,照亮家中角落,驱走邪瘟病疫),二是“辞旧迎新”(等待新年钟声敲响,迎接新岁到来)。现代守岁更多是家人团聚、共叙亲情的时刻。
压岁钱:年夜饭后,长辈给晚辈派发“压岁钱”(又称“利是”),寓意“压祟驱邪”(保护晚辈不受鬼祟侵害),同时传递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。压岁钱通常用红包装好,象征“红红火火”。
拜年:正月初一开始,人们走亲访友,互相拜年。传统拜年方式有“登门拜年”(磕头或鞠躬)、“贺年卡”(宋代已有“名刺”)、“短信/微信拜年”(现代便捷方式)等,内容多为“恭喜发财”“新年快乐”“身体健康”等吉祥话,表达对亲友的祝福。
舞龙舞狮:春节期间,各地举行舞龙舞狮表演,龙象征“祥瑞”(能降雨、保丰收),狮象征“威武”(能驱邪避灾)。表演者通过舞动龙身、狮子,配合锣鼓声,为节日增添热闹气氛,寓意“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”。
逛庙会:庙会是春节的重要民俗活动,涵盖祈福、美食、娱乐等内容。例如北京地坛庙会(有皇家祭祀文化)、广府庙会(有木偶荟萃、中华绝活),人们可以在庙会上烧香拜佛、品尝小吃(如糖葫芦、臭豆腐)、观看表演(如杂技、戏曲),感受浓浓的年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