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的来历和风俗 处暑习俗盘点

admin

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,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交节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”,“处”为终止之意,标志着炎热的暑天正式结束,气温开始由炎热向凉爽过渡。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北半球辐射减弱,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,蒙古冷高压逐渐南下,天气逐渐转凉,昼夜温差增大,民间有“处暑天不暑,炎热在中午”的说法,形容此时白天仍有余热,但早晚已明显凉爽。

处暑的主要风俗

1. 吃鸭子:滋阴润燥的传统食俗

处暑的来历和风俗 处暑习俗盘点

处暑时节,天气转凉,气候干燥,鸭肉味甘性凉,具有滋阴养胃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是应对秋燥的理想食材。民间素有“处暑吃鸭子”的习俗,做法多样,如白切鸭、柠檬鸭、烤鸭、荷叶鸭、百合鸭等。北京至今保留着“处暑百合鸭”的传统,南京则有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的 *** 俗,人们将鸭子斩半送邻居,传递健康祝福。

2. 放河灯:悼念与祈福的水上仪式

放河灯又称“放荷花灯”,是处暑期间的重要民俗。河灯通常用彩纸或荷叶做底,内置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(农历七月十五)放入江河湖海。这一习俗起源于渔猎时代,最初是为了向海神祈保平安,后来逐渐演变为悼念逝者、祈求生活安康的活动。肖红《呼兰河传》中曾描述:“七月十五是个鬼节……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,就得托生”,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。

3. 开渔节:渔业丰收的喜庆盛典

处暑后,海域水温仍高,鱼群滞留渔场,鱼虾贝类发育成熟,沿海地区迎来渔业收获旺季。浙江象山、舟山等地的开渔节尤为隆重,期间有祭海仪式、千舟竞发、文艺晚会、特色产品展销等活动。开渔节不仅是对渔民出海平安、满载而归的祈愿,也成为展示海洋文化、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节庆。

4. 祭祖迎秋:缅怀先人的传统仪式

处暑前后,民间有“庆赞中元”的习俗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。人们会用新稻米、瓜果等祭供祖先,向先人报告秋成,表达对逝者的怀念。部分地区的祭祖活动结合放河灯,形成“祭祖+祈福”的双重仪式,成为连接家族情感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5. 拜土地爷:感恩丰收的农耕传统

处暑正值农作物收获的关键时期,农家会举行各种仪式感谢土地爷的庇佑。常见方式包括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、在田中央插旗幡,部分地区还有“处暑脸觑厝”的习俗——外出避暑的人此时返回家中,准备迎接秋收。这些习俗体现了农耕文化中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。

6. 煎药茶:清热去火的养生习俗

处暑时节,广东、广西等地有煎药茶的传统。人们会去药店配制药方(如金银花、菊花、甘草等),在家煎煮后饮用,寓意“入秋要吃点苦”,以清热去火、消食除肺热。这一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,成为应对秋燥、调理身体的重要方式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