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测定的节气之一,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变动。例如,2025年冬至为12月21日(星期日,农历十一月初二)。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非完全规则,导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具体日期会有12天的波动。
冬至的来历
冬至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代,当时古人用土圭观测太阳,首次测定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这一特殊节点,将其命名为“冬至”(意为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”)。汉代时,冬至被定为重要节日,官场举行“贺冬”仪式;魏晋南北朝时称为“亚岁”,百姓向尊长拜节;宋代以后,冬至成为祭祖节日,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延续至今。
冬至的风俗
1. 饮食习俗:南北差异显著
北方地区:冬至吃饺子是传统习俗,源于东汉“医圣”张仲景用羊肉、驱寒药材熬煮“娇耳”(饺子雏形)为百姓治冻疮的故事,寓意驱寒保暖。
南方地区:则有吃冬至米团(江南一带)、冬至长线面(上海)、汤圆(苏州)的习惯,象征团圆美满。
其他特色:山东滕州等地冬至喝羊肉汤,寓意驱除寒冷;广东地区吃烧腊肉,寓意“加菜添福”。
2. 节日活动:祭祖与贺冬
古代冬至被视为“岁首”,有祭天、祭祖的传统。元明清时期,北京在冬至日举行盛大祭天仪式(圜丘坛),官员们随后回宫举行庆城宴,互相拜贺,称为“贺冬”。民间也有家族祭祖、吃团圆饭的习俗,体现“年终有所归宿”的文化内涵。
3. 数九习俗:盼春的到来
冬至后进入“数九寒天”(每九天为一个“九”,共九个“九”),民间流传“九九歌”(如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”),记录气温从冷到最冷再逐渐转暖的过程。部分地区还有画“九九消寒图”的习俗(如用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”九字,每字九画,每日涂一笔,待涂完八十一画,春天来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