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是什么意思 关于白露的诗词大全

admin

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(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)。其名称源于自然现象——进入白露节气后,昼夜温差显著增大(可达10℃以上),夜间气温骤降,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,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、花瓣上,经清晨阳光照射,呈现晶莹剔透的白色,故称“白露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明确记载: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,既解释了白露的形成原因,也点出了其“气温转凉”的节气特征。

二、关于白露的经典诗词

1. 《蒹葭》(诗经·秦风)

白露是什么意思 关于白露的诗词大全

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作为《诗经》的开篇之作,以“白露”起兴,勾勒出一幅秋苇苍苍、白露凝霜的清冷画面,借“伊人”的追寻,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求而不得的怅惘交织在一起,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“朦胧美”的典范。

2. 《月夜忆舍弟》(唐·杜甫)

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白露之夜,清露盈盈,杜甫由眼前的露水联想到故乡的月亮,虽未直接写思念,却通过“露”“月”的意象,将战乱中与兄弟分离的牵挂、对故乡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,成为中秋、白露时节思念亲人的经典名句。

3. 《玉阶怨》(唐·李白)

“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。”以“白露”渲染秋夜的清冷,刻画了一位女子在玉阶上久立的场景:露水浸湿了罗袜,她却仍痴痴望着天上的秋月,将宫女的孤独、寂寞与怅惘融入“白露”“秋月”的意象中,意境幽远。

4. 《凉夜有怀》(唐·白居易)

“清风吹枕席,白露湿衣裳。”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写秋夜的凉意:清风拂过枕席,白露沾湿衣裳,“吹”“湿”二字生动传神,将秋夜的静谧与凉意表现得恰到好处,让人仿佛身临其境。

5. 《秋露》(唐·雍陶)

“白露暧秋色,月明清漏中。”白露为秋色增添了一抹朦胧的暖意,明月高悬,清露滴落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,“暧”“清”二字对比鲜明,将秋夜的静谧与灵动融合,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。

6. 《金陵城西楼月下吟》(唐·李白)

“白云映水摇空城,白露垂珠滴秋月。”李白夜登金陵城西楼,见白云与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,微波涌动,宛如白云、城垣在轻轻摇荡;垂落的露珠仿佛从月中滴出,“摇”“滴”二字赋予画面动态感,将秋夜的静谧与灵动展现得极具诗意。

7. 《灞上秋居》(唐·马戴)

“空园白露滴,孤壁野僧邻。”马戴寄居灞上,秋夜园中白露滴落的声音格外清晰,唯有野僧为邻,“空”“孤”二字强化了环境的寂静与孤独,烘托出诗人寄居他乡的漂泊之感。

8. 《南柯子·十里青山远》(宋·仲殊)

“白露收残月,清风散晓霞。”仲殊以“白露”“清风”描绘江南秋景:清晨时分,白露收束了残月的光辉,清风驱散了晓霞,青山、绿水、啼鸟构成一幅清新的画卷,既有视觉上的美感,又有听觉上的惬意,展现了江南秋景的独特韵味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