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谚语诗词大盘点

admin

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,通常在公历每年8月22日至24日交节(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)。“处”为终止、躲藏之意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明确记载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”,标志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,气温开始逐步走低。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,太阳辐射减弱,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,冷高压控制下形成下沉、干燥的冷空气,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雨季结束,率先进入“秋高气爽”的天气;而南方部分地区受“秋老虎”影响,仍有短暂高温,但整体昼夜温差逐渐拉大(可达10℃以上),呈现出“白天热、早晚凉”的典型特征。

处暑相关谚语盘点

处暑谚语多聚焦农事活动与气候特征,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

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谚语诗词大盘点

气候类:“处暑天还暑,好似秋老虎”“处暑天不暑,炎热在中午”生动描述了处暑后气温的变化——南方可能仍有高温反复,但中午热、早晚凉的趋势明显;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则强调处暑后降雨对气温的调节作用,每下一场雨,气温就会明显下降。

农事类:“处暑谷渐黄,大风要提防”提醒农民此时谷物逐渐成熟,需防范大风导致倒伏;“处暑满地黄,家家修廪仓”形象描绘了稻谷成熟的场景,预示丰收在即,需提前整理仓库;“处暑三日稻(晚稻)有孕,寒露到来稻入囤”说明晚稻在处暑后进入孕穗期,寒露时即可收割入仓;“处暑收黍,白露收谷”“处暑见新花”则分别针对黍子、棉花等作物的收获时间给出指导。

生活类:“七月枣,八月梨,九月柿子红了皮”了秋季水果的成熟时序,处暑后(农历七月)枣子开始成熟,八月梨子、九月柿子依次上市。

处暑相关诗词精选

处暑诗词多以秋景、农事、民俗为主题,传递出浓浓的秋意与时光感慨:

《处暑后风雨》(宋·仇远):“疾风驱急雨,残暑扫除空。因识炎凉态,都来顷刻中。纸窗嫌有隙,纨扇笑无功。儿读秋声赋,令人忆醉翁。”诗中通过“疾风驱急雨”描绘处暑后的一场风雨扫尽残暑,随后以“纸窗嫌有隙,纨扇笑无功”细腻刻画秋凉来袭的细节——窗户需要糊纸防风,纨扇因不再需要而被闲置,最后借“儿读秋声赋”呼应秋意,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

《咏廿四气诗·处暑七月中》(唐·元稹):“向来鹰祭鸟,渐觉白藏深。叶下空惊吹,天高不见心。气收禾黍熟,风静草虫吟。缓酌樽中酒,容调膝上琴。”诗中“鹰乃祭鸟”“天地始肃”“禾乃登”对应处暑三候,“气收禾黍熟,风静草虫吟”则描绘了秋收时庄稼成熟、秋风轻拂、草虫低鸣的宁静画面,展现了处暑时节的自然规律。

《长江二首·其一》(宋·苏泂):“处暑无三日,新凉直万金。白头更世事,青草印禅心。放鹤婆娑舞,听蛩断续吟。极知仁者寿,未必海之深。”首句“处暑无三日,新凉直万金”以夸张手法突出处暑后新凉的珍贵,随后借“放鹤”“听蛩”等意象勾勒出闲适的秋日生活,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

《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》(宋·张嵲):“尘世未徂暑,山中今授衣。露蝉声渐咽,秋日景初微。四海犹多垒,余生久息机。漂流空老大,万事与心违。”诗中“露蝉声渐咽”以蝉鸣渐弱暗示秋意渐浓,“秋日景初微”则描绘了山中秋景的朦胧之美,最后借“漂流空老大”抒发了对人生漂泊的感慨。

《元宫词》(明·朱有炖):“白酒新篘进玉壶,水亭深处暑全无。君王笑向奇妃问,何似西凉打剌苏。”诗中描绘了宫廷中处暑时节的避暑场景——水亭内摆着新酿的白酒,君臣共饮,远离暑热,与民间“处暑热不来”的说法相呼应,展现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