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句谚语是我国民间对处暑节气后天气特征的生动,字面意思是:即使到了处暑节气(秋季的第二个节气),天气依然炎热,如同“秋老虎”来袭一般。“秋老虎”是民间对处暑后短期回热现象的形象称呼,指暑气未完全消退时,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后北抬、晴朗少云等因素影响,出现的持续高温闷热天气(通常气温可达35℃以上,甚至超过夏季)。这种现象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,持续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,此时早晚温差开始加大,但白天仍有较强热感。
处暑相关谚语一览
1. 反映气温变化的谚语
处暑热不来(北方地区,指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,不会再出现酷热);
处暑天不暑,炎热在中午(强调处暑后白天仍有高温,但早晚已转凉);
处暑处暑,热煞老鼠(江苏等地,夸张形容处暑后仍可能十分炎热);
立秋处暑天气凉(指立秋、处暑后整体气温呈下降趋势)。
2. 关联降水的谚语
处暑雨如金(或“处暑雨,粒粒皆是米”“处暑有雨十八江”):适用于稻子、棉花等作物生长后期,充足降水能促进灌浆成熟,提高产量;
处暑不下雨,干到白露底(东北等地,预示处暑若无雨,后续将持续干旱);
处暑落了雨、秋季雨水多(华北、东北等地,认为处暑降雨会增加秋季降水概率);
处暑雷唱歌,阴雨天气多(东北,指处暑打雷后易出现持续阴雨)。
3. 指导农事的谚语
处暑十日忙割谷(或“处暑满地黄,家家修廪仓”):处暑后谷物(如稻谷、高粱)成熟,需及时收割、晾晒、入仓;
处暑高粱遍地红(北方地区,指处暑时高粱成熟,田野一片通红);
处暑种荞,白露看苗(上海、四川等地,指处暑是荞麦的播种期,白露时可观察幼苗生长情况);
处暑不出头,拔了喂老牛(河南、西北等地,指作物若处暑时仍未抽穗或结果,说明生长不良,需及时清理);
处暑鱼速长,管理要加强(指处暑后鱼类进入生长旺季,需增加饵料投放、预防疾病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