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处暑节气对应的农历是七月初一(公历2025年8月23日,星期六)。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,标志着暑气逐渐消退,天气开始由热转凉。
处暑时节的注意事项
1. 应对“秋乏”:调整作息,保证睡眠
处暑后,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,易出现“秋乏”现象(表现为疲劳、注意力不集中)。建议早睡早起(晚上11点前入睡,早晨6点左右起床),顺应阳气收敛;起床时可适当“赖床”35分钟,活动四肢和头部,避免突然起身引发头晕;睡前用40℃左右温水泡脚1520分钟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疲劳。
2. 预防“秋燥”:饮食润肺,补充津液
处暑后气候干燥,易出现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、咳嗽少痰等症状(称为“秋燥”)。饮食宜以清热润燥、滋阴养肺为原则,多吃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莲子、山药、白萝卜、鸭肉等食物(如百合银耳莲子羹、川贝雪梨炖猪肺、石斛瘦肉汤);减少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(如辣椒、生姜、冰西瓜)的摄入,避免加重津液耗伤;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,补充体内水分。
3. 保暖防寒:适度“秋冻”,保护关键部位
处暑后昼夜温差增大(可达10℃以上),需注意“凉而不寒”的着装原则。早晚气温较低时,添加薄外套、长袖衬衫等衣物,避免受凉;年老体弱者、慢性病患者(如关节炎、哮喘)不宜过早穿上厚衣服,可适度“秋冻”(让身体适应凉爽环境,增强抗寒能力),但需注意腹部、肚脐、足部的保暖(肚脐皮肤薄,寒气易侵入,引发肠胃不适;足部是人体“第二心脏”,受凉易导致感冒、腹痛)。
4. 运动调理:适度增加,避免过度
处暑后天气凉爽,适合开展户外运动,但运动量和强度需较夏季适当加大(以“不累”为标准)。可选择快走、登山、打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,促进血液循环,排出夏季郁积的湿热;运动前做好热身(如拉伸四肢、活动关节),避免肌肉拉伤;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更换干爽衣物,避免吹风受凉。
5. 情绪管理:收敛神气,避免“悲秋”
处暑后,自然界万物逐渐凋零(如树叶变黄、掉落),易引发“悲秋”情绪(表现为情绪低落、抑郁、烦躁)。建议通过听舒缓音乐、练书法、赏秋景、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调节情绪,保持心情舒畅;多与家人、朋友交流,分享生活趣事,避免长期独处;若有持续情绪低落、失眠等情况,及时寻求心理帮助。
6. 防病保健:预防感冒、肠胃疾病
处暑后,气温波动大,人体免疫力易下降,需注意预防以下疾病:
感冒:早晚温差大,及时增减衣物;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(温度设置在26℃左右),定期开窗通风(每天3次,每次1520分钟)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;
肠胃疾病:少吃生冷食物(如冰西瓜、冰饮料、生鱼片),避免 *** 肠胃;多吃温热、易消化的食物(如小米粥、南瓜汤、软面条);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食用变质、过期食物,预防急性胃肠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