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的由来 处暑要注意什么

admin

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。“处”为终止之意,“处暑”即“暑气至此而止”,标志着炎热的夏季正式结束,天气开始由热转凉,逐步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。

早在《国语》中,“处暑”一词已出现,明确指气温变化;西汉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首次将其纳入二十四节气体系;汉代《孝经纬》记载“大暑后十五日,斗指申,为处暑,言渎暑将退,伏而潜处也”,进一步阐释了其“暑热消退”的核心含义;元代吴澄编撰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则明确为“处,止也,暑期至此而止矣”,成为后世对处暑的经典诠释。

处暑要注意的事项

处暑的由来 处暑要注意什么

1. 适寒温:预防感冒与秋乏

处暑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(可达10℃以上),早晚气温转凉,需及时增减衣物,避免贪凉(如长时间吹空调、穿短袖短裤),尤其要注意腹部、颈部、脚部的保暖(建议穿薄外套、薄袜),防止受凉引发感冒、腹泻等疾病。处暑时节人体易出现“秋乏”(因夏季消耗过大,阳气内收所致),应保证充足睡眠:晚上10点前入睡(顺应阳气收敛),中午适当午睡(半小时左右),有助于缓解疲劳、恢复精力。

2. 饮食调养:滋阴润燥,避免辛辣

处暑后气候逐渐干燥(“秋燥”当令),易出现口鼻干燥、咽干唇焦、皮肤瘙痒、便秘等症状,饮食应以“滋阴润燥”为核心。推荐多吃以下食物:① 滋阴润肺类:梨(生吃或炖梨汤)、银耳(炖冰糖银耳羹)、百合(煮粥或泡茶)、蜂蜜(温水冲服)、莲藕(清炒或煲汤);② 健脾祛湿类:薏苡仁(煮粥)、冬瓜(煲汤)、山药(清炒)、赤小豆(煮水);③ 酸味食物:苹果(带皮吃)、葡萄(紫葡萄更佳)、柠檬(泡水)、山楂(煮粥),有助于收敛肺气、助肝气疏泄。需避免辛辣、煎炸、油腻食物(如辣椒、花椒、油炸食品、肥肉),以免加重秋燥、损伤脾胃。

3. 起居与运动:早卧早起,适度锻炼

处暑后应调整作息,遵循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的原则:早睡(22:00前)可养阴,早起(6:00左右)可养阳,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趋势。保持室内通风(白天温度不高时开窗,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),可使用加湿器(或在室内放一盆清水、挂湿毛巾)增加空气湿度(建议湿度保持在40%60%),缓解秋燥。运动方面,选择“轻松平缓、动静结合”的项目(如慢跑、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),避免剧烈运动(如快跑、篮球、足球),以免消耗过多阳气、导致大汗淋漓(出汗后易受凉)。运动时间建议选在早晚(上午10点前、下午4点后),此时气温凉爽,更适合户外活动。

4. 防病保健:重点防护肠胃与呼吸道

处暑后,人体胃肠功能较弱(因夏季贪凉饮冷、饮食不规律),需注意“贴秋膘”要适度:不宜立即大量食用高蛋白、高脂肪食物(如肉类、海鲜、火锅),以免加重胃肠负担,引发消化不良、腹胀、腹泻等问题。建议选择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(如小米粥、南瓜粥、清蒸鱼、煮鸡蛋),逐渐增加营养摄入。处暑时节呼吸道疾病(如感冒、咳嗽、支气管炎、哮喘)易高发(因秋燥伤肺、昼夜温差大),需注意:① 避免接触过敏原(如花粉、尘螨、动物毛发);② 多喝水(每天15002000ml),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;③ 加强锻炼(如深呼吸、扩胸运动),提高肺功能;④ 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,需按时服药(如哮喘患者需携带急救药物),避免病情加重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