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(之一个为立秋)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”,意味着炎热的暑天正式结束,天气逐渐从炎热向凉爽过渡。此时仍处于“夏秋交替”的过渡阶段,可能出现“秋老虎”(中午炎热、早晚凉爽、昼夜温差大)的现象,但整体趋势是暑气渐消、秋凉渐近。
处暑养生的核心方向
处暑时节,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养生需聚焦“养阴润燥、健脾祛湿、早睡早起、防秋乏”四大核心。
处暑饮食养生细则
1. 滋阴润燥是关键:处暑后气候干燥,燥邪易伤肺津,需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梨(生吃或炖梨汤,润肺止咳)、百合(煮粥或泡茶,清心安神)、银耳(炖汤,滋阴润肺)、莲藕(凉拌或煲汤,健脾开胃)、蜂蜜(温水冲服,润肠通便)、冰糖(炖雪梨或银耳,润燥止渴)等,补充体内津液,缓解咽干、鼻燥、皮肤干燥等症状。
2. 增酸减辛护肺气:中医认为“肺主秋”,秋季宜收敛肺气。酸味食物(如葡萄、柠檬、山楂、猕猴桃、苹果)能敛肺气、生津液;辛味食物(如辣椒、花椒、葱、姜、蒜)易耗散肺气、加重秋燥,应尽量少吃。例如,用柠檬泡水、山楂糕作为零食,既能增酸,又能促进消化。
3. 健脾祛湿防余热:处暑处于“长夏”(夏秋之交)后期,脾胃仍较虚弱,且部分地区仍有湿热,需吃健脾祛湿的食物,如薏苡仁(煮粥,利水消肿)、冬瓜(煲汤,清热祛湿)、山药(炖鸡汤,健脾益胃)、莲子(煮粥或做甜品,养心健脾)、白扁豆(煮粥,化湿健脾)、茯苓(煮茶,祛湿健脾)等,帮助脾胃恢复功能,避免“秋乏”加重。
4. 清心润燥安情绪:秋季易引发“悲秋”情绪,需吃清心润燥的食物,如莲藕(清热除烦,缓解烦躁)、甘蔗(榨汁,生津润燥)、银耳(炖汤,滋阴润肺,改善睡眠)、菊花(泡茶,清肝明目,缓解情绪低落)、枇杷(润肺止咳,改善咽喉不适)等,帮助稳定情绪,保持心情愉悦。
5. 饮食禁忌需牢记:避免过食寒凉(如西瓜、甜瓜、冰饮)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泻、腹痛;减少辛辣、油腻、 *** 性食物(如辣椒、油炸食品、酒精)的摄入,以防加重秋燥,引发口干、咽痛、便秘等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