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处于农历五月,气候湿热交织(气温升高、雨水频繁),中医认为此时人体阳气外发、气血趋向体表,脾胃功能相对较弱,易受湿邪侵袭,出现精神困倦、食欲不振、舌苔厚腻等症状。养生需围绕“顺应天时、调养身心”展开,结合传统习俗与中医理论,重点做好以下几点。
一、饮食调摄:健脾祛湿,清淡为宜
端午饮食的核心是“健脾祛湿、清热解暑”,同时兼顾节日特色。粽子是标志性食物,但糯米黏腻难消化,过量易加重脾胃负担,建议适量食用(每日12个),并搭配陈皮、山楂等理气助消化的食材(如陈皮茶、山楂水),缓解肠胃不适;糖尿病患者可选全谷物杂豆粽(如红米、黑米搭配绿豆、红小豆),减少精制糖摄入;高血压患者避免油腻(如肥猪肉)、深加工(如腊肠、腊肉)馅料。
可多吃清热利湿食物:绿豆汤(清热解毒、消暑利水)、冬瓜排骨汤(利水消肿、清热化痰)、薏米红豆粥(健脾祛湿、补肺清热),适合湿热体质者;寒湿体质者可加生姜、陈皮温化(如姜枣茶),避免生冷、辛辣食物(如冷饮、隔夜菜),以防寒湿内生。
二、作息规律:夜卧早起,午间小憩
遵循“夜卧早起、顺应阳盛”的原则:入睡时间不超过23时(老年人尽量在22:30前),早起时间56时,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;午间(11:3013:30)进行1530分钟小憩,缓解“暑伤心气”,提升下午精力。避免熬夜(超过23时),以免耗损阳气,影响脾胃功能。
三、运动养生:动静结合,气血通达
端午运动以“温和不剧烈、微微出汗”为度,避免大汗伤阳(汗为心之液,大汗易导致心气耗散)。传统运动如赛龙舟(团队协作,锻炼心肺功能、调和全身气血)、八段锦(动作舒缓,调节脏腑功能、促进气血流通)、五禽戏(模仿动物动作,活动筋骨、增强体质)均是不错的选择;游泳也适合(水的清凉缓解暑热,锻炼全身肌肉、增强心肺功能)。运动时间建议选在晨间(68时,避开正午高温),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(补充流失的电解质),预防脱水。
四、习俗养生:草木为伴,驱邪扶正
端午习俗蕴含深厚养生智慧,可借助草木特性调理身体:
门挂艾草菖蒲:艾叶、菖蒲芳香辟秽,悬挂于门可驱蚊蝇、化湿浊,其挥发成分(如艾叶精油)有抗菌作用,能净化居家环境、预防传染病;也可将艾草倒置(根朝上)、菖蒲正置(叶尖朝下)捆扎,1周后取下叶片煮水(沸水煮10分钟)喷洒墙角,持续防虫。
佩香囊:香囊内含艾草、石菖蒲、薄荷、藿香等药材(粉碎至40目,装入旧棉布包),随身佩戴可清香驱蚊、醒脾开胃、缓解胸闷烦躁,尤其适合儿童、老人及易过敏人群。
沐兰汤(艾草泡脚):用艾叶、生姜煮水(艾叶50g+鲜菖蒲根100g,冷水浸泡30分钟后煮沸,兑洗澡水至淡茶色)泡脚,可散寒除湿、疏通经络,缓解久坐导致的疲劳,预防暑湿侵袭(皮肤敏感者、孕妇慎用)。
五、艾灸保健:温通经络,防病强体
端午阳气旺盛,是艾灸的更佳时机,可通过温热 *** 穴位,温通经络、散寒除湿、补阳强体。常用穴位:足三里(健脾和胃、祛湿强身,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)、关元(补肾培元、固本防虚,位于脐下3寸)、肾俞(温阳散寒、益肾健腰,位于腰部,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、三阴交(调肝脾肾、通经活血,位于内踝尖上3寸)。注意:阴虚火旺者(如口干、手足心热)、孕妇忌用,操作需由专业中医师指导。
六、精神调养:静心宁神,忌怒养心
午月(五月)属火,气候闷热易导致心烦急躁、情绪波动。《黄帝内经》强调“使志无怒,气得泄”,建议通过静心活动调节情绪:赏花(如茉莉、荷花,清香怡人)、读书(选择轻松的散文、诗词)、冥想(每日1015分钟,专注呼吸)、听舒缓音乐(如古筝、钢琴曲),避免情绪过激(如愤怒、焦虑),防止心火过旺(表现为面红目赤、口舌生疮、失眠多梦)。
端午养生需结合自身情况(如体质、年龄、基础疾病),灵活调整。例如,湿热体质者侧重清热利湿,寒湿体质者侧重温化寒湿;老人、儿童及慢性病患者(如糖尿病、高血压)需注意饮食清淡、运动适度。通过顺应天时、调养身心,可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,增强抵抗力,安康度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