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立秋的具体时间为8月7日13时51分19秒(农历闰六月十四)。关于“早立秋”与“晚立秋”的划分,民间主要有两种标准:
按具体时辰划分:以中午12点为界,12点前为“早立秋”,12点后为“晚立秋”。今年立秋时间远超午时,属于晚立秋。
按农历月份划分:若立秋处于农历六月则为“早立秋”,处于农历七月则为“晚立秋”。今年因闰六月,立秋仍在六月,部分说法认为属于“早立秋”。但综合主流观点,以时辰划分的“晚立秋”更符合大众认知。
立秋后的气候特点
尽管立秋是秋季的开始,但并非入秋(气象学上需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22℃)。今年立秋仍处于中伏第9天(8月9日进入末伏),且受“秋包伏”(立秋后仍有末伏)影响,加上副热带高压仍较强势,“秋老虎”将持续发威,短期内高温仍难消退。民间“晚立秋,热死牛”的说法,正是提醒今年立秋后需重点防范持续暑热。
立秋养生要点
1. 起居调养:早卧早起,防寒保暖
立秋后,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,人体应顺应这一变化,早卧(建议22时左右)以养阳气,早起(建议56时)以舒展肺气。早晚温差逐渐增大(可达10℃以上),需注意增减衣物,尤其护住头颈、腹部(避免受凉引发感冒或肠胃不适)。
2. 饮食调养:养阴润燥,健脾祛湿
应对秋燥:多吃滋阴润肺、生津止渴的食物,如冰糖雪梨(缓解咽干喉痛)、银耳百合羹(滋养津液)、雪梨百合汁(清热润燥)、芝麻、蜂蜜、杏仁等;少吃西瓜等过于寒凉的水果(避免伤及脾胃,尤其老年人群脾胃虚寒者)。
健脾祛湿:立秋仍处于长夏时节,湿气未完全消退,可适当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,如赤小豆、山药、薏苡仁、莲藕、荸荠、萝卜等,以培土生金、顾护胃气。
贴秋膘需谨慎:传统“贴秋膘”(多吃高蛋白食物)适合夏季食欲不佳、形体偏瘦者,但肥胖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压人群不宜盲目进补;素食者可选择豆类(如黄豆、绿豆)、菌类(如香菇、木耳)等高蛋白食物替代。
3. 运动调养:适度运动,舒筋展骨
立秋后,早晚会相对凉爽,适合进行轻松平缓的运动(如慢跑、快走、太极拳、瑜伽、健身操、登山等),以舒展筋骨、增强体质。但需避免过度劳累(尤其是大汗淋漓),以免耗伤阳气。
4. 情志调养:心态平和,少悲忧
秋季易引发“悲秋”情绪(因草木凋零、气候转凉),需保持心态平和,可通过听音乐、赏花、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舒缓情绪。也可用玫瑰花、绿梅花、陈皮、炒麦芽等泡水饮用,以疏肝解郁。
5. 穴位保健:按揉特定穴位,防燥养肺
迎香穴(鼻翼外缘约0.5寸、鼻唇沟中):按揉23分钟,每日12次,可缓解鼻腔干燥、预防感冒(立秋后鼻腔易受燥邪侵袭)。
合谷穴(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):用拇指指腹按压12分钟,力度以酸胀为宜,有助于促进面部气血循环、改善口干等问题。
天突穴(胸骨上窝中央、前正中线上):用食指指腹按压23分钟,可宽胸理气、通利气道、降痰宣肺(适合秋季咳嗽、咽干者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