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一候水始冰:立冬后,气温逐渐下降,水面开始凝结成冰,标志着冬季的寒冷气息开始显现。
2. 二候地始冻:随着阴气进一步加重,土地也逐渐冻结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。
3.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: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,蜃为大蛤。立冬后,野鸡等鸟类逐渐销声匿迹,而海边的大蛤因外壳与野鸡线条、颜色相似,古人误以为雉变成了蜃,这一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想象。
立冬节气养生要点
立冬是冬季的起始,养生需顺应“闭藏”规律,以“养阳、护阴、御寒”为核心,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:
1. 起居调养:早睡晚起,防寒保暖
立冬后,应遵循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的原则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,以利于阳气潜藏、 *** 蓄积。清晨气温较低,老年人不宜过早出门晨练,建议等太阳升起后再活动,减少寒邪侵袭风险。要注意防寒保暖,重点保护头部、颈部、腰部和脚部(如戴围巾、穿厚袜子、用热水泡脚),避免受寒引发感冒、关节疼痛等问题。冬季室内空气干燥,可使用加湿器调节湿度,保持空气清新。
2. 饮食调养:温热滋补,滋阴润燥
立冬饮食以“温热”为主,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(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核桃、芝麻等),补充阳气,增强御寒能力。需兼顾滋阴润燥,可食用百合、银耳、蜂蜜、梨等食物,缓解冬季干燥引起的咽干、鼻干、皮肤皲裂等症状。冬季进补需循序渐进,避免过补,可先通过淮山芡实瘦肉汤等健脾养胃的食物调理脾胃,增强运化功能,为后续进补打下基础。对于阳气虚损体质(如手足冰凉、怕冷)的人群,可适当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温补之品,但热性体质者需搭配白萝卜等反佐,避免上火。
3. 运动调养:适度舒缓,避免大汗
冬季运动应选择和缓的方式(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慢跑等),以微微汗出为宜,切忌大汗淋漓,以免耗伤阳气。运动前需做好热身(如活动关节、拉伸肌肉),避免肌肉拉伤;运动后及时增添衣物,防止着凉。冬季户外运动可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气温较高的时间段,减少寒冷对身体的 *** 。
4. 情志调养:宁静淡泊,避免烦扰
立冬后,天气阴冷晦暗,易使人情绪低落、焦躁。此时应保持情绪安宁,避免过度欲望和烦扰,可通过养花、练书法、听音乐、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,使阳气免受扰动,顺应“藏”的规律。
5. 中医特色养生:艾灸、 *** 、膏方
艾灸:冬季寒邪较盛,可通过艾灸温通经络、散寒除湿。常用穴位包括气海(肚脐下1.5寸,可增强免疫力)、关元(脐下3寸,培肾固本)、命门(第二、三腰椎棘突间,温肾助阳)、风门(背部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,预防感冒)等,每次艾灸1020分钟,以局部微红为度。
*** :可 *** 足三里(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)、肾俞(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等穴位,有助于温补脾肾、强腰壮骨。
膏方: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膏方(如滋阴膏、温阳膏),具有滋补强身、调理气血的功效,适合冬季进补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