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,于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交节。其名称蕴含着深刻的季节内涵——“立”为“建始”,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启;“冬”为“终”,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。秋季作物已全部收晒入库,动物也纷纷藏匿起来准备越冬,天地间呈现出一派收敛、沉静的景象。从气候来看,立冬后日照时间继续缩短,正午太阳高度降低,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,但由于地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仍有剩余,初冬通常不会过于寒冷,真正的严寒要到冬至之后才会显现。立冬的三候进一步描绘了这一时期的自然变化:一候水始冰,水面开始凝结薄冰;二候地始冻,土地逐渐冻结;三候雉入大水为蜃,野鸡一类的大鸟少见,海边则出现外壳与野鸡相似的大蛤(古人误以为雉变成了蜃)。
关于立冬的典故
1. 古代迎冬仪式:立冬在古代是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、大夫前往北郊举行隆重的“迎冬”典礼,以迎接冬神的到来。仪式上,天子需穿黑衣、佩戴玄玉,乘坐、驾黑马,彰显对冬季的敬畏。迎冬归来后,天子会表彰为国捐躯的烈士,抚恤其遗孀和幼子,以安社稷、励臣民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季节更替的重视,以及对生命的尊重。
2. 民间补冬习俗:民间有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谚语,认为立冬是补充元气、抵御寒冬的更佳时机。此时人们会通过饮食进补,北方地区多吃饺子,饺子谐音“交子”(秋冬之交),且外形似耳朵,寓意冬天耳朵不受冻;南方地区则有吃鸡鸭鱼肉、羊肉汤等习俗,以增加热能、增强体质。补冬不仅是为身体储备能量,更是家人团聚、共享温暖的时刻。
3. 立冬与“冬”字的演变:从文字学角度看,“冬”字的演变反映了古人对冬季的认知。甲骨文中的“冬”像一根绳子两头各打一个结,表示“终结”;周朝金文中,“冬”字在绳结中间加了“日”,象征太阳被包裹,天气寒冷;小篆则在“日”下方加了“仌”(冰的古字),进一步强调冬季的寒冷。隶书时期,“仌”简化为两点水,最终形成了现代“冬”字的形态。这一演变过程,不仅记录了古人对季节的理解,也展现了汉字的文化魅力。
4. 文学中的立冬意象:立冬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重要题材,许多诗词都描绘了这一时期的景象与情感。唐代元稹的《咏廿四气诗·立冬十月节》写道:“霜降向人寒,轻冰渌水漫。蟾将纤影出,雁带几行残。田种收藏了,衣裘制造看。野鸡投水日,化蜃不将难”,通过霜降、轻冰、雁行等元素,展现了立冬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;宋代陆游的《初冬》则写道:“平生诗句领流光,绝爱初冬万瓦霜。枫叶欲残看愈好,梅花未动意先香”,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清冷之美的喜爱,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