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字千金”是中国文化中形容文辞精妙、价值极高的经典典故,其核心故事源于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《吕氏春秋》的事件。
典故出处
该典故最早见于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,书中明确记载“布咸阳市门,悬千金其上,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”,直接呈现了“一字千金”的原始场景。
故事背景与经过
战国末期,秦国商人吕不韦因资助秦庄襄王(异人)登基,被封为文信侯,掌握秦国大权。当时,魏、楚、赵、齐四国各有“四公子”(如信陵君、春申君等),以养士三千闻名天下。吕不韦为提升秦国文化影响力,巩固自身威望,决定效仿四公子广纳门客,并组织三千门客编纂一部涵盖天地万物、古今之事的巨著——《吕氏春秋》。
《吕氏春秋》完成后,吕不韦将其抄录成巨简,悬挂于咸阳城门之上,并在旁边放置千两黄金(合黄金一斤)。他发布公告:无论诸侯游士还是普通宾客,若能对书中内容增删一个字,即赏赐千金。此令一出,围观者众多,但因畏惧吕不韦的权势,无人敢上前挑战。
典故含义演变
“一字千金”的原义是“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”,强调《吕氏春秋》内容的严谨性与不可修改性。随着时间推移,其寓意逐渐延伸为称赞诗文精妙、价值极高,成为后世文人评价佳作的常用语。例如,南朝梁代钟嵘在《诗品》中用“一字千金”评价古诗“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”的艺术成就;唐代诗人王维、许孟容也在诗中以“千金字”比喻文字的珍贵。
典故的文化影响
“一字千金”不仅是对文辞价值的极致赞美,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“精益求精”的象征。它提醒创作者注重文字的精准性与表现力,也让读者学会以严谨的态度品味优秀作品的魅力。此后,“一字千金”的典故被广泛引用,如唐代杨炯“游雾千金字”、宋代张齐贤“古人酬文士,有‘一字千金’之语”等,均延续了这一典故的核心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