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一候鸿雁来:“鸿雁”指大雁等候鸟,其故乡在西伯利亚。白露时节,北方气温下降、食物减少,大雁成群结队从北方飞往南方草地、河湖等地过冬,途中常在芦苇荡等水域休息补充食物。这一候是仲秋到来的典型标志,民间有“白露秋风夜,雁南飞一行”的谚语。
2. 二候玄鸟归:“玄鸟”即燕子,属于典型的候鸟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“燕乃南方之鸟,故曰归”。白露时天气转凉,燕子结束在北方的繁殖周期,拖家带口飞回南方老家避寒。古人认为“春暖玄鸟至,秋凉玄鸟归”,燕子的迁徙反映了季节的明显转换。
3. 三候群鸟养羞:“羞”通“馐”,意为美食。此时昆虫、果实等食物资源丰富,留鸟(如麻雀、喜鹊等)纷纷大量进食以积累脂肪,增强御寒能力;同时会将种子、果实等食物叼回巢穴储存,为冬季的寒冷做准备。这一候体现了鸟类对气候变化的敏锐适应能力。
二、白露与寒露的区别
白露(第十五个节气,秋季第三个节气)与寒露(第十七个节气,秋季第五个节气)均以“露”命名,但二者在时节、气候、物候、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:
1. 时节与节气顺序:白露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79日交节(太阳到达黄经165°),是夏秋之交的过渡节气;寒露则在10月89日交节(太阳到达黄经195°),是秋天的后期节气,更接近冬季。
2. 气候特征:白露的核心特征是“凉”,昼夜温差逐渐加大(可达816℃),清晨地面或植物上会出现细小的露珠(因夜间气温下降,水汽凝结而成),但气温仍不算太低;寒露则以“寒”为显著特点,气温进一步下降,露水更冷(接近霜冻),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初霜,南方也进入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时段。
3. 物候差异:白露的三候均与鸟类活动相关(鸿雁来、玄鸟归、群鸟养羞),反映的是鸟类对“凉”的响应;寒露的三候则增加了植物的变化(一候鸿雁来宾、二候雀入大水为蛤、三候菊有黄华),其中“菊有黄华”是寒露的标志性物候,此时菊花盛开,成为秋天的象征。
4. 习俗与养生重点:白露的习俗多与“收获”和“滋补”相关,如福建福州“白露必吃龙眼”(认为龙眼此时最补)、江苏南京“饮白露茶”(秋季茶树生长更佳,茶味醇厚)、苏州“食鳗鱼”(鳗鱼此时最为肥美);养生上强调“滋阴润燥”(多吃山药、银耳、百合等)和“早晚添衣”(避免“白露身不露”)。寒露的习俗则更注重“赏菊”(如菊花酒、菊花糕)和“防寒”(如“寒露脚不露”,需穿袜子保暖);养生上侧重“防寒保暖”(尤其注意足部)和“应对秋乏”(保证充足睡眠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