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三候是什么意思 有关白露节气唯美诗句

admin

白露三候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自然物候变化,对白露节气(每年公历9月7日前后)的物候特征进行的系统,以“候鸟迁徙”和“百鸟备冬”为核心,生动展现了秋意渐浓的过程:

1. 一候鸿雁来:鸿雁是大型候鸟,“鸿”指大雁、“雁”指小雁。每年白露时节,它们从北方的繁殖地(如西伯利亚)列队南飞,前往温暖的南方(如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)越冬。民谚“白露秋风夜,雁南飞一行”正是这一景象的生动写照,标志着秋季的正式来临。

2. 二候玄鸟归:“玄鸟”即燕子,是典型的候鸟。白露后,北方气温逐渐下降,食物(如昆虫)减少,燕子开始集体朝南迁徙,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明确记载:“玄鸟解见春分,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,燕乃南方之鸟,故曰归。”这一候体现了鸟类对气候变化的敏锐感知。

白露三候是什么意思 有关白露节气唯美诗句

3. 三候群鸟养羞:“羞”同“馐”,意为美食。百鸟(如麻雀、喜鹊等)感知到“肃杀之气”(秋季的寒冷与萧瑟),开始忙碌地储存干果、种子、昆虫等食物,以备冬季的漫长饥饿。如《逸周书·时训》所言:“群鸟养羞者,蓄食以备冬,如藏珍馐。”这一候展现了鸟类为过冬所做的准备,是自然界的生存智慧。

二、有关白露节气的唯美诗句

白露节气因“露凝而白”的清雅景象和“秋意渐浓”的深情氛围,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。以下是更具代表性的唯美诗句:

1. 《诗经·秦风·蒹葭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 诗句以“白露为霜”的清晨景象开篇,勾勒出一幅芦苇苍苍、露水凝霜的秋景图,借“伊人”的遥不可及,抒发了深深的思念与怅惘。意境空旷悠远,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“秋思”的经典意象。

2.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 白露之夜,清露盈盈,杜甫由眼前的露水联想到故乡的月亮,认为故乡的月亮更明亮。看似写景,实则抒发了战乱中对兄弟的思念之情,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。诗句质朴真挚,情感浓郁,成为思乡诗的典范。

3. 李白《金陵城西楼月下吟》:“白云映水摇空城,白露垂珠滴秋月。” 夜晚的金陵城,白云倒映在江水中,随着波浪轻轻摇晃,仿佛整座城都在晃动;白露凝结在草叶上,像珍珠一样滴落在秋月之上。诗句将“白云”“白露”“秋月”等意象融合,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氛围,展现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。

4. 仲殊《南柯子·十里青山远》:“白露收残月,清风散晓霞。” 清晨时分,白露渐渐消散了残余的月光,清风轻轻吹散了天边的晓霞。诗句以“白露”“残月”“晓霞”等意象,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晨的清新画面,意境优美,充满了闲适之感。

5. 秦观《满庭芳·碧水惊秋》:“凭栏久,金波渐转,白露点苍苔。” 秋夜,秦观凭栏远眺,久久不愿离去。月亮渐渐西沉(金波渐转),苍苔上已布满了点点白露。诗句以“白露点苍苔”的细节,烘托出秋夜的寂静与孤独,表达了词人的伤离怀旧之情,意境幽远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