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四个节气,也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,古人将春分分为三候,精准概括了这一时期的自然物候特征:
一候玄鸟至:“玄鸟”即燕子,是典型的候鸟。春分时节,北方气温回升、气候转暖,南方越冬的燕子会成群结队飞回北方,开始新一年的筑巢、繁衍活动。这一现象标志着春季生物活动的正式启动,也是春分更具代表性的物候标志之一。
二候雷乃发声:随着春分后气温进一步升高,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,冷暖空气交汇频繁,雷雨天气逐渐增多。此时雷声开始在天地间响起,打破了冬季的寂静,成为春分时节气候转暖、降水增多的重要信号。
三候始电:春分之后,伴随雷雨天气的不仅有雷声,闪电也开始频繁出现。“始电”意味着春分时节的气象变化更加剧烈,大气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放电,闪电划破长空,为大地注入更多生机,也预示着春季万物生长的活力进一步释放。
关于春分节气的经典古诗词
春分作为传统节气,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,以下是几首广为流传的春分主题诗词:
《七绝·苏醒》(宋·徐铉):“春分雨脚落声微,柳岸斜风带客归。时令北方偏向晚,可知早有绿腰肥。”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分时节的微雨、斜风与归客,后两句通过“北方时令尚晚”与“南方草木已肥”的对比,突出了春季南北差异,充满生活气息。
《春分日》(五代·徐铉):“仲春初四日,春色正中分。绿野徘徊月,晴天断续云。燕飞犹个个,花落已纷纷。思妇高楼晚,歌声不可闻。”首联直接点出“春色正中分”的节气特点,颔联以“徘徊月”“断续云”勾勒出春夜的静谧与白昼的晴朗,颈联“燕飞”“花落”呼应“玄鸟至”与“花事渐繁”的物候,尾联则转向思妇的愁绪,情景交融。
《癸丑春分后雪》(宋·苏轼):“雪入春分省见稀,半开桃李不胜威。应惭落地梅花识,却作漫天柳絮飞。不分东君专节物,故将新巧发阴机。从今造物尤难料,更暖须留御腊衣。”诗的前两句写春分后罕见的下雪景象,“半开桃李”与“漫天柳絮”的对比,生动表现了春雪的轻盈与桃李的娇弱;后四句则以“东君”(司春之神)的“新巧”暗讽自然变化的不可捉摸,提醒人们即使春暖也要备足御寒衣物,富有哲理。
《踏莎行·雨霁风光》(宋·欧阳修):“雨霁风光,春分天气。千花百卉争明媚。画梁新燕一双双,玉笼鹦鹉愁孤睡。”上阕以“雨霁风光”“千花百卉争明媚”描绘春分后的明丽春景,“画梁新燕”紧扣“玄鸟至”的物候,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画面;下阕“玉笼鹦鹉愁孤睡”则以鹦鹉的孤寂反衬春景的热闹,暗含对自由与热闹的向往。
《春分》(唐·刘长卿):“日月阳阴两均天,玄鸟不辞桃花寒。从来今日竖鸡子,川上良人放纸鸢。”首联直接解释“春分”的含义——“日月阳阴两均天”(昼夜平分),并提到“玄鸟至”的物候;后两句则融入“竖蛋”(“竖鸡子”)与“放纸鸢”两项春分传统习俗,将节气特点与民俗活动结合,充满生活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