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秋分节气特征

admin

1. 昼夜均分:秋分当天,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时长相等(各约12小时)。这是秋分最核心的天文特征,古人以“昼夜均”精准概括这一现象。

2. 平分秋季:按中国古代“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”划分四季的传统,秋季始于立秋、终于霜降,共90天。秋分恰好处于秋季中间,将秋季“平分”为前后两段,故称“秋分”。

3. 阴阳平衡: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记载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”,体现了中华文化中“平衡”的核心思想——此时暑热消退、寒凉未至,气候处于全年最温和的状态。

秋分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秋分节气特征

二、秋分节气的特征

1. 天文特征:太阳运行至黄经180°(秋分点),直射赤道。秋分过后,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,北半球白昼渐短、黑夜渐长;南半球则相反,白昼渐长、黑夜渐长。

2. 气候特征:

昼夜温差加大:秋分后,北方冷空气活动增强,地面散热加快,昼夜温差逐渐拉大(如北方多地可达10℃以上),民间有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的谚语。

降水减少:大部分地区进入“降水减少期”,雨季基本结束(如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),河流、湖泊水量减少,部分沼泽、水洼干涸(即“水始涸”)。但华南沿海仍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,出现短时强降水。

多秋乏现象:随着气温下降、日照时间缩短,人体新陈代谢减慢,易出现“秋乏”(如乏力、嗜睡),需通过充足睡眠、适度运动调整。

3. 物候特征:

一候雷始收声:古人认为雷因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渐旺,雷声逐渐消失,标志着暑气的终结。

二候蛰虫坯户:天气转冷,蛰居的小虫(如蚂蚁、蚯蚓)钻入洞穴,用细土封住洞口,抵御寒气,进入冬眠准备阶段。

三候水始涸:降水减少、蒸发加快,江河湖泊水量减少,部分低洼地区干涸,自然万物进入“收敛”状态。

4. 农事特征:

秋收大忙:华北地区棉花吐絮、变黄,进入收获高峰;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晚稻抽穗扬花(产量形成的关键期),需防范低温阴雨危害。

秋耕秋种:华北地区及时抢收秋作物(如玉米、大豆),播种冬小麦(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);长江流域翻耕土地,准备油菜播种,确保冬作物利用冬前热量资源生长。

5. 习俗特征:

秋祭月: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说,秋分曾是传统“祭月节”(后因秋分日期不固定,调至中秋),人们通过祭月祈求团圆、丰收。

吃秋菜:岭南地区(如广东、四邑)有“秋分吃秋菜”习俗,采摘野苋菜(“秋碧蒿”)与鱼片煮汤,寓意“洗涤肝肠、平安健康”。

送秋牛:民间艺人绘制“秋牛图”(印有全年节气、农夫耕田图案),挨家挨户送图并说吉祥话(如“秋耕顺利、五谷丰登”),俗称“说秋”。

竖蛋:民间有“秋分到,蛋儿俏”的说法,选择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,尝试竖立于桌面。成功的关键在于鸡蛋的重心平衡(蛋黄下沉、蛋壳突起形成支撑点)。

中国农民丰收节:2018年起,我国将每年秋分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通过文艺汇演、农事竞赛等活动,展示农业成果、弘扬农耕文化,提升农民的荣誉感与幸福感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