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春分节气始于3月20日17时01分29秒(星期四),农历为二零二五年二月廿一。这一时刻是二十四节气中“二分二至”(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)的重要节点之一,也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。
春分节气的含义解析
1. 天文意义上的“昼夜平分”与“季节中分”
春分的“分”字,核心内涵是平衡与均分。天文上,春分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(除极昼极夜地区外)昼夜等长,各为12小时,这是“昼夜平分”的直观体现;春分处于立春至立夏的春季区间正中,将春季划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,故曰“季节中分”。这种均分不仅是天文现象的精准描述,更蕴含着古人对“平衡”这一自然法则的深刻认知。
2. 气候与物候的“过渡”特征
春分是冬季向夏季的气候过渡节点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稳步回升,严寒基本消退,降水逐渐增多,江南地区进入“桃花汛”期(春季降雨集中期),东北、华北等地仍需防范春旱。物候上,春分有“三候”:“一候元鸟至”(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,开始筑巢繁衍)、“二候雷乃发声”(雨水增多,雷电现象开始频繁出现)、“三候始电”(闪电伴随雷声,标志着大气中电荷积累加剧),这些物候变化标志着大自然从“冬藏”转向“春生”,万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。
3. 文化与农耕的“中和”内核
春分在传统文化中象征“中和之道”(不偏不倚、无过无不及),这一理念源于其“昼夜均、寒暑平”的自然特征。古代帝王会在春分日举行“祭日”仪式(如明清时期在日坛祭祀太阳)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体现了对“天人合一”的追求;民间则有“春分竖蛋”的习俗(将鸡蛋竖立在桌面上),寓意“平衡”与“希望”,这一游戏至今仍在全球流行。农耕方面,春分是春耕大忙的开始,民间谚语“惊蛰早,清明迟,春分播种正当时”“春分麦起身,一刻值千金”均强调此时是冬小麦、油菜等越冬作物生长的关键期,也是早稻、春玉米等春季作物播种的更佳时机,农人需抓紧施肥、灌溉、移栽,为全年丰收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