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大暑节气交节于公历7月22日(星期二)21时29分11秒,农历为二零二五年六月二十八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,标志着一年中高温湿热达到顶峰的时期正式开启,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“上蒸下煮”的酷热模式。
大暑节气的传统风俗
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(夏季最后一个),其风俗多围绕“消暑、祈福、养生”展开,融合了民间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:
1. 饮食习俗:以“凉”克“热”,兼顾养生
饮伏茶:三伏天时,民间用金银花、夏枯草、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“伏茶”,具有清凉祛暑、解渴生津的功效。古代村口凉亭常设“伏茶摊”,免费供路人饮用,成为邻里互助的温暖符号。
晒伏姜:将生姜切片或榨汁,与红糖搅拌后装入容器,蒙上纱布在太阳下晾晒。伏姜性温,能驱散体内湿气、暖胃散寒,是暑湿天气里的“养生神器”,尤其适合体质偏寒的人群。
吃仙草:广东、福建等地流行“吃仙草”(又名凉粉草)。仙草茎叶晒干后可制成“烧仙草”,加入红豆、芋圆等配料,口感滑嫩清爽,是经典的消暑甜品。
喝暑羊:鲁南、苏北等地区有“喝暑羊”的习俗,即在大暑当天喝羊肉汤。新收割的麦子制成馍馍,搭配鲜美的羊肉汤,吃完浑身大汗淋漓,能带走五脏积热、排出体内毒素。
吃荔枝/米糟:福建莆田地区有大暑“过大暑”的传统,当天必吃荔枝、羊肉和米糟。荔枝香甜多汁,米糟则是用糯米发酵制成的甜品,亲友之间常以这些食物互赠,寓意团圆安康。
2. 娱乐与祈福:传统仪式中的美好期许
烧伏香:有两种含义——一是用药香熏烤特定穴位(类似中医灸疗),用于治疗风湿、关节痛等顽疾;二是百姓在伏天烧香祈福,祈求风调雨顺、百谷丰登。这种习俗融合了中医养生与民间信仰,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。
斗蟋蟀:大暑是乡村蟋蟀最多的时节,孩子们或成年人会捕捉蟋蟀,用马尾鬃引逗它们相互较量,称为“斗蟋蟀”。这项活动不仅是夏日消遣,更承载着民间对自然生灵的观察与乐趣。
送大暑船:浙江台州葭沚一带有“送大暑船”的仪式。人们抬着装饰华丽的大船在街道巡游,船内放置香烛、祭品,最后在大海点燃。这一习俗寓意“送走暑热、祈求平安”,承载着沿海居民对海洋的敬畏之心。
这些风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更蕴含着“顺应天时、养生防病”的智慧,即使在现代社会,仍被许多人保留和延续。